我国旅客登记薄的历史沿革(后勤文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1998-04-01 16:3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我国旅客登记薄的历史沿革

 安徽省当涂县饮食服务公司 曾再新

  我国旅客登记,最早见于古代驿站的管理制度,当时称之为“符验薄记”。这种旅客情况登记薄,上有姓名、性别、年龄、肤色、身高、携带物品及证件、来去路线等栏目,可供有关部门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的情况。店薄在汉代已有萌芽,到元代已很完备。店薄在明代称“店历”,《明史·食货志》云:“置店历,书所止商,氏名物数。”  符验薄记,出于“恐有奸寇”的忧虑,历代政府均明文规定:过往人员到驿站投宿,必须持有官方旅行凭证。远在周代就有持“符券”方能在驿站投宿的制度。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官方旅行凭证,一种是“质剂”,即郑玄《周礼注》所说的“两书一札,同而别之,若今下手书”;另一种是“傅别”,即郑玄所说的“为大书于一札中字别也”,也就是《释名》所谓“艹别,别也,大书中央,中破别之也”。战国时,“节”是投宿驿站的官方旅行凭证。1957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的“鄂君启节”,是战国楚怀王时(公元前328-299年)发给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节为青铜制,每组原为五枚,合之为竹筒状,上有错金铭文,说明持节者使用的车船数目,通行路线,随带货物和关税征收等事项,持节者凭此受到各地传舍免费接待。  汉代,“木牍”和“符券”是行旅往来的信物。汉代“符券”与战国“节”的功用相同,唯以木制成。券长六寸,分左右两半,中以齿对,一留官府,一颁发于外。往来于居延塞及金关间的“木牍”,上有如下字样:“口书佐忠时,年二十六,长七尺三寸,黑色,牛一,车色,所乘,第三百九十八,出”,把旅行者的姓名,年龄、身高、肤色、所乘交通工具等写得清清楚楚,这和元明以后的驿者及民间客店的店簿栏目大致相同。  至唐代,“节”和“符券”被“过所”和“驿券”取而代之。《青箱杂记》中说,“唐以前馆驿并给传往来,开元(公元713-741年)中,务从简便,方给驿券。驿之给券,自此始也。”  北宋时,宋仁宗嘉年间(公元1056-1063年),朝廷命张方平编“驿券”,于是“驿券”便替代了唐时的“过所”。北宋驿券上印有公文七十四条,又名“嘉驿令”。宋代以后,公差人员投宿驿站以“驿券”或“信牌”为凭证的制度一直沿袭下来。  行旅出示凭证的同时,驿站管理人员还要执行薄记制度,相当于后世的“旅客登记”制度。例如《马可·孛罗行记》中说,元代“每铺有一书手,记录铺卒到达之日时,及所辖转递人出发之日时,一如驿站薄记之法。”  如今,旅社业登记制度,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管辖。薄记虽然没有身高,肤色等内容,但必须凭身份证按薄设内容登记,备公安机关检查,这给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提供了可靠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