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食堂(后勤风采)
情系食堂
——记“国务院各部门后勤工作先进工作者”、
新华社食堂管理处处长
新华社机关食堂先后被国管局评为先进食堂,北京市卫生免检单位,全国卫生先进单位,中直机关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92年以来,有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单位到新华社机关食堂参观取经。新华社机关食堂有如此高的荣誉和知名度,是与食堂管理处处长韩瑞祥同志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一、抓改革,“众口不再难调” 新华社机关食堂承担着全社职工和家属6000余人的用餐任务,日供餐4次,供应各类食品80余种,中午就餐人数多达4000人。食堂曾因不计算成本,缺乏竞争机制,靠行政拨款过日子,使得人浮于事,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差,工作效率不高。1992年韩瑞祥出任食堂管理处处长,他结合食堂的实际,反复考察研究,认为食堂改革势在必行。他选好了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以班组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体现多劳多得,自负盈亏,奖勤罚懒。通过学习和借鉴“邯钢”的管理经验,逐步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要实现为新华社主体业务服务的目的,必须增加硬件投入,改善就餐环境。韩瑞祥同志在有关部门及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食堂安装了微机管理磁卡售饭系统,取代了多年一贯制的菜票。先后改造了食堂小冷库,建立了一座30多吨活动冷库;改造了三层大厅,建立了一个集娱乐和就餐于一体的多功能厅,安装了公用电话;改变了面包烤房的环境,以电力取代了烧煤;腾出库房和临时工宿舍近300多平方米,建成了分社餐厅,为分社来京人员提供了方便;二楼成立了快餐部。在短短几年里食堂硬件建设搞上去了。饮食是个特殊的产品,俗话说,众口难调。为了“众口不再难调”,韩瑞祥同志费尽心思。有段时间,食堂的就餐人数渐渐地减少了,为什么新华社的人不在食堂就餐,而舍近求远到外面就餐呢?带着这个问题,他每天在西门口等着,看见有拿着碗筷走出西门的人就问,为什么不在自己食堂吃饭,大多数同志回答:“我们想换个口味”。听到这番话,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凭食堂的先进设备,良好的卫生条件,把失去的客源份额夺回来。首先,成立了西门快餐厅,供应冷饮、涮锅、京东肉饼等,增设了冷饮点,全天(夜餐)供应啤酒、扎啤、杯装可乐、杯装雪碧等。小卖部,面向职工出售高、中、低档的食品、烟酒以及各种烹饪调料等。三楼餐厅新添音响、大屏幕投影、闭路电视。其次,提高饭菜质量,增加花色品种。请北京饭店的川菜大师来社传授技术;请京西宾馆的面点师傅授课;请冷荤拼盘大师、川鲁菜大师,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培训考核了22名厨师;派人到广州、深圳学习粤菜制作;引进20多道菜肴,如朝鲜冷面、河南羊肉烩面、安徽黄桥烧饼、天津大麻花、贴饼子、炸鱼等;请著名的营养学家、美食专家为食堂职工讲课,为合理安排菜肴、营养配餐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采取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副食花色品种增多,主食达40余种,副食增至80余种,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基本上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抢回了失去的客源份额。 食堂改革,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1992年以前,食堂的年销售额为400万元,以后逐年递增:1995年达到700万元,1996年是800万元,1997年突破1000万元。 二、自身硬,“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韩瑞祥有两句口头禅:一是自身有良好形象才能取信于职工;二是清流先要清源头,打铁先要自身硬。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93年,韩瑞祥的女儿考学落榜,赋闲在家。局里领导和食堂管理处其他领导出于关心,想安排她在食堂或局里做个临时工,事后逐步按政策转正。他知道后说,我是处长,我的女儿进食堂上班,其他职工子女该不该照顾?他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说服了女儿。80年代中期,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派他到纽约分社餐厅工作,一是担任领导,负责餐厅的管理工作;二是让他来传授烹饪技术,提高分社的饭菜质量。按惯例,在国外工作两年,可以有3个月的休假。当时有位姓黄的华侨劝他休假3个月,并以每月3000美元的高薪,聘请韩瑞祥到他餐馆上班,被老韩婉言谢绝了。那位华侨说:“尽管你拒绝了我,但我感到欣慰,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看到了巨大的人格力量背后所蕴含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当食堂管理处处长,与钱和物打交道的机会很多。他常引用全国劳模吴天祥一句话:“如果我要拿了别人的一分钱,那我就不值一分钱”。1994年,国内某啤酒厂为了推销其产品,来到食堂。韩瑞祥说,我不管食品的购进,请去找下面业务部门的同志,来者认为是搪塞,赶忙从皮包里拿出3万元该厂刚上市的原始股票,放在办公桌上。韩瑞祥严厉加以制止并说,我们进商品,是根据质量、价格等诸要素来衡量,决不吃对方的回扣。对方在收回原始股票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想不到还有这样一方净土。” 韩瑞祥同志在食堂工作20多年,担任领导职务也近10年,能够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对于个人的事和违法、违纪或“打擦边球”的事,他有一道坚强的防线,决不搞“下不为例”等自欺欺人的事情。 三、作奉献,因为“咱们是共产党员” 他担任食堂党支部书记11年,培养发展党员27名。他常在党员大会上说:“咱们是共产党员,就要以党的事业作为个人生命的支柱;咱们是共产党员,就要塑造好共产党员的模范形象;咱们是共产党员,就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作用。”几年来,食堂党支部多次被社机关党委和局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在支部建设方面,食堂支部走在了前面,有18名党员被社机关党委或局党委评为优秀党员。 食堂支部班子团结党员、干部、职工,在完成为主体业务服务的保障任务中,提出了“主动服务,优质服务,重点服务”的口号。主动将饭菜送到业务楼,进行跟踪服务,将食堂办到报道会议的现场。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期间,韩瑞祥顾不得有病住院的妻子,一头扎在亚运村新闻中心开办的临时餐厅里。由于天气热,休息不好,他的高血压连续犯过好几次,餐厅的同志都劝他回家,但他没有离开亚运村临时餐厅一步,一直守在餐厅20多天。会议中心有多家新闻单位,唯独新华社开办了临时餐厅,保障采编人员能够吃上可口的饭菜,其它报社的人非常羡慕。 1997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悼念邓小平同志期间,为了搞好后勤保障工作,韩瑞祥五天五夜未离开食堂管理处的办公室,晚上就着大衣在沙发上一躺,他带领全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成了社党组和局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6月30日到7月1日,香港回归的报道达到高峰,食堂24小时供应饭菜,韩瑞祥同志冒着酷暑,亲临灶台第一线检查督促饭菜质量,并主动为采编的一线同志送饭送菜。两天中,共送饭菜1800多份,受到社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人们常说,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透过韩瑞祥的一言一行,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可以相信,他在新华社机关食堂这一普通的岗位上,将会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