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参与抗洪救灾纪实在大洪水的考验面前(抗洪救灾)
哈尔滨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参与抗洪救灾纪实在大洪水的考验面前
王淑芬 罗忠林
1998年夏末秋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向哈尔滨袭来,我们和全市900多万人民一样,面临着一次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洪水就是命令,全局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以为党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抗洪斗争中来。大家深知,我们的背后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肩上就是党和人民的重托。面对洪水,大家只有一个心声:一切为了抗洪,一切服从于抗洪,一切服务于抗洪。于是,机关后勤各个部门高速地运转起来,做到了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领导指挥到位、资金物资到位和后勤服务到位。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自抗洪战斗打响以来,机关后勤就以高效、优质、科学、全方位的服务构筑了一条后勤供应线。为了保证这条线畅通无阻,全体后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洪水赛跑,向洪水发起了挑战。8月16日中午接到上堤抢险的命令后,大家立即放弃周日的休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大堤,投入紧张的战斗。服务处房产科、宏滨公司、宏华公司迅速搭起了帐蓬并接上了电源,保证了值堤人员的生活需要。为了让堤上150多名同志及时吃上饭,服务处食堂科干部职工一齐动手,仅用了两小时就蒸了600多个包子,及时送上了大堤。食堂科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天做七顿饭,随时为上堤人员加餐,为夜里工作的市领导加开夜宵。嘉美饼干厂职工转移到江南后,食堂科又承担了90名职工的一日三餐任务,每天开餐达到10次,就餐1100人次。在短短的20天内,食堂科就完成了19000人次的开餐任务,是平时工作量的几倍。为了让大堤上的同志及时吃上饭、喝上水,服务处、服务二处的同志每天为大堤送水、送饭、接送人员。8月18日以后,202国道过水封闭,给后勤供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困难面前大家不退缩,路断了,后勤供应不能断。他们早起晚归,每天绕道4个多小时,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护堤同志手中。为了减轻服务处食堂的压力,服务二处食堂主动承担了部分任务,为上堤人员做饭,体现了后勤部门团结一致支援抗洪的协作精神。机关车队做到人不离车,车不离库,把原来的6班变为3班,每班由原来的3人增至6人,随时准备奔赴抗洪一线。抗洪期间,车队奋战在一线的同志达420人次,平均每天有70%的同志不能回家,出车达10000台次。两个车队为支援我市的抗洪斗争,无偿为防汛抗洪指挥部拉土方、运石料。机关大楼总机实行24小时值班,文政办公区克服机械故障,保证通讯畅通。冰城寻呼台每天传发两次汛情通报,使用户及时掌握汛情。托幼园所延长了每天的上下班时间,对父母由于抗洪而不能按时接走的孩子,教师们就把他们带回家照料。新生报到期间,有些家长因为抗洪而不能来办手续,幼儿园就破例让他们的孩子先入园,后交费。有的家长激动地说:尽管你们没有上前线,但你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是对抗洪工作的最大支持。大洪水带来的是大考验,在这个大考验面前,机关后勤形成了空前的凝聚力、向心力、合力,这种力量,催生出了机关后勤新的品格,锤炼了后勤人坚强的意志,正是靠这种意志,我们才在洪水面前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后勤保障大堤。在参加防汛抗洪的后勤队伍中,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是,在这场大洪水、大考验面前,他们是那样勇敢、坚强。机关车队的司机梁振洪、武颜林、桑洪才、李恩生、王作善、王国庆、吕运达、刘显海等,与市领导奋战在抗洪一线,一个月没有回家。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我们有的同志天天路过家门口,也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司机张学君因家中无人看护,就把孩子寄放在亲友家里,一干就是一个月。他们有时顾不上吃饭、睡觉,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吃几口方便面,有时连水都喝不上。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衣不解带,夜不能眠,但都毫无怨言。服务二处司机王成宗,负责为前线接送人员。他的家距车队较远,每天都是4点钟骑自行车到单位,晚上把下堤的同志送回家后,他到家时已经是深夜了。司机路晓东右手小指骨折,手肿得老高,当他听说江堤上需要一台吉普车时,主动请战,不顾病痛,每天行车8个多小时。第二幼儿园的共产党员郭彬,患有糖尿病,已经是4个加号,他的爱人劝他不要上堤,但他却说:“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白天,他东奔西跑为孩子们采购物品,晚间又带药出现在大堤上。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宋少杰,休假时正在江北的岳母家救灾,但他一听到抗洪的命令,二话没说,就返回来参加了抗洪突击队。服务处王铁印同志是一名刚入党的新党员,洪水来临,他主动请战,要求组织给他一次锻炼的机会,组织上同意了。他在夜间巡查堤坝时,不慎摔倒,左臂受伤,去医院检查后,还要求继续值班。为了保住大堤,为抗洪多做贡献,许多人都不愿下堤。服务二处的同志们主动请战,组成二处抗洪突击队,在处长杨慧明的带领下,昼夜坚守在大堤上,尽管大堤上条件艰苦,蚊虫肆虐,被褥潮湿,但是,再苦的条件,也奈何不了他们顽强的意志,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长堤才能风吹不动,雨打不摇,拒滔滔洪水于城门之外!为了战胜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后勤人员付出的不仅仅是劳动。服务处食堂科的张荣副科长,爱人在国外,只留孩子一个人在家。自抗洪开始以来,张荣就没有一天正点回家过。孩子晚上吃不上饭,天天可怜巴巴地盼着妈妈早点回来,但她做不到。为了抗洪,她只能把亲爱的女儿舍在家里,把心血倾注到抗洪工作中。嘉美饼干厂年轻的共产党员刘佳欣,当他和大家一起进行紧张的抗灾自救的时候,他的爱人却正要临产,大家都劝他回去照看一下,但他说什么也不肯,他说:“现在工厂正处于危急关头,这个时候我怎么能撇下工作不管呢”。而此时此刻,他的爱人却多么需要丈夫陪伴在身旁,迎接新生命的诞生。然而,他却和大家一道化险为夷,迎来了工厂的重新开工。服务处李斌处长哥哥患了癌症,千里迢迢地从外地来到哈尔滨治病。为了哥哥,她多么想丢开一切,好好陪他看看病,尽一份手足之情。但是,此时此刻,工作正需要她。她告诉哥哥,待抗洪工作结束后,她一定要好好给哥哥看看病。就这样,她一如既往地坚持在后勤工作岗位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手足之情,但是在洪水面前,我们的后勤人选择的是人民之情,集体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小家,但在洪水面前,我们的后勤人员选择的是大家、国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但在洪水面前,我们的后勤人选择的是集体的利益。他们的事迹足以说明,机关后勤队伍是一支坚强的队伍,是一支能打苦仗硬仗的队伍,是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队伍!在抗洪斗争中,哪里有困难,哪里艰险,哪里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他们处处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领导干部和人民公仆的含义。作为办公厅防汛抗洪指挥部指挥的孙永海局长,在抗洪斗争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自从上堤的那天起,他的感冒就没有好过。为了夺取防汛抗洪斗争的胜利,他肩挑两付重担,既要指挥前线抗洪,又要为前线提供后勤保障,每天奔波在抗洪第一线。白天他要处理很多事务,晚上还要坚持值堤,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巡堤查险。厅领导考虑到他的年龄较大,劝他休息,但他说什么也不肯,十几天下来,人整整瘦了一圈。贾宏宇副局长当时正患有严重的神经性脱发疾病。医生叮嘱他要安心休息静养,但是,他却把自己的病置之度外,在嘉美饼干厂大水压境、面临灭顶之灾的情况下,他不怕艰险,来到工厂指挥抗灾自救,并把铺盖搬到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在洪水的威胁面前,他指挥若定,果断决策,使饼干厂及时转移,及时恢复生产,做到了抗洪生产两不误。他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极大地坚定了大家战胜洪水、保卫家园的决心和信心,而他自己的病却越来越重……大洪水带来的是大考验,而大考验却升华了后勤人员的精神境界。几年来机关后勤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大洪水面前得到了新的展示,立宗旨、当公仆、创“三优一满意”活动结出了新的硕果。在抗洪斗争中,全体后勤人员心系灾区人员,踊跃为灾民捐款捐物,支援他们重建家园,仅用2天的时间就捐款19000余元,衣物近3000件。尽管我们家境并不富裕,尽管我们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但我们愿意为灾区尽一份微薄之力。在抗洪斗争中,机关局的干部、职工情系子弟兵,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解放军的爱戴之情。8月20日,机关局和办公厅领导一起,带着价值3万余元的饼干、药品、手套等物品来到江北外贸大堤和太平民主大堤,慰问了驻守在那里的解放军部队。8月26日,幼教处组织托幼园所的园所长和部分教师,带着新鲜水果、药品慰问了外贸大堤的沈阳军区某部坦克团,向解放军献上了她们利用业余时间编排的节目。服务二处行管二科和第一幼儿园的职工买来鸡蛋、咸菜、内衣内裤等物品,慰问了高谊泵站抢险部队和防洪纪念塔江段渡江先锋连。市政府第二幼儿园青年教师苏士荣,在单位组织的捐款活动中捐款后,又悄悄赶到市捐赠办捐款1000元。整个机关后勤洋溢着军爱民、民拥军的热烈气氛,机关后勤的精神文明建设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现在,洪水正在一点一点地退去。然而,从滔滔洪水中升华的机关后勤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精神;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的坚持精神;敢冲敢打,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密切配合,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却越来越伟大,这种精神是我们特别宝贵、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它将激励我们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它恰如一座丰碑,将载入机关后勤发展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