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后勤改革发展中的六个课题(学习邓小平理论)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1999-01-01 16:5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后勤改革发展中的六个课题

  上海机关后勤学习邓小平理论研讨会综述

顾水根    

  最近,上海市机管局、上海机关事务工作协会联合召开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后勤改革,推动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的交流研讨会。200多位后勤部门的负责同志、理论骨干参加了会议。共交流了29篇论文。市政府机关服务中心、市经委理论研究小组、市高校后勤服务有限公司、闵行区和闸北区机管局的负责同志作了大会发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继佐到会讲了话。市政府机管局局长孔长明回顾了上海后勤部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情况,并提出了意见。大会从六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一、关于优化后勤资源配置  小平同志指出,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上海高校后勤部门一直在研究、探索和创建一种以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为方向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秘书长张子元在大会发言中说,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关键是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实行校际联办后勤,组建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98年,由全市40所高校及89所中专、职校共同出资人民币3000万元,联合组建了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推行“股份合作、市场连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得”的机制,围绕配货中心、教育超市和专业公司三大主体产业开展运作,取得了可喜的规模效益,有效减轻了学校负担,保护和增加了师生的利益。上海大学黄达明在交流材料中强调,后勤部门应迅速改变重投入、轻产出、贪大求全、各自为政的增长方式,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打破校际、地区限制,联合高校与社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使原来大量的潜在的、隐性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这是后勤社会化的重要条件。他认为,上海市政府与教委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投资、资源共享,将校与校之间的自发联合上升为政府、教委主管部门主导的联合体。由于后勤资源的全社会优化配置,在市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持下,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大量兴建,使高校的后勤社会化跨出了更大的步子。  二、关于构筑后勤人才高地  小平同志对后勤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他指出,后勤工作很重要,不是忠心耿耿的人,不懂科学知识的人,是搞不起来的,要让党性好的组织能力强的人搞后勤。现在的后勤部门是缺资金还是缺人才?看浅些,主要是缺资金,看深些,根本是缺人才。上海闵行区机管局局长在大会发言中说,后勤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无非是管好人、财、物三大要素,这三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而后勤部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为此,要把培养后勤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他说,闵行区机管局这几年工作进步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力加强人才工程建设,通过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大胆提拔,先后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员129人,把一些专业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大大推动了后勤事业的发展。市政府机管局人事处李竞业对上海机关后勤的人力资源进行了认真调查,得出人才资源总量偏少、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中高级管理人才凤毛麟角,专业队伍素质不高的结论。他在交流中认为,后勤的人才低谷,严重制约了后勤服务产业的发展。他指出,要构筑机关后勤人才高地,必须克服低素质人力资源存量大,而分流、淘汰又缺乏机制和出路;实际工作中需要引进各种专业人才,而现有的富余人员、人头费开支居高不下;硬件设施不断改进,急需专业人才,而经费捉襟见肘、引不进、留不住高层次人才等难题。为此,他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用人思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大力发展后勤经济,增强吸引和凝聚人才的实力,重视继续教育,积极改善整体人才资源。为了构筑后勤的人才高地,市政府业务指导处阮益中在交流中提出了开展“在岗精一门、相关会一门、同时学一门”的“三个一”培训教育活动,加强对后勤复合型技能工人的培养。  三、关于加强后勤物业管理  小平同志要求后勤的同志要当“红管家”。长期以来,后勤部门对自己手中重要的资产——物业,缺乏了解、疏于管理。在交流研讨会上,大家对加强后勤物业管理达成共识。上海市闸北区机管局局长陈世清在大会交流发言中把管理好智能化办公大楼作为加强后勤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管好大楼,先要管好人;要发挥智能化大楼的硬件功能,先要抓好大楼服务的软件建设;要管好智能化大楼先要发展机关后勤经济。由于抓好了队伍建设,提高了服务质量,发展了后勤经济,所以对智能化办公大楼管理得井然有序。上海广播大厦大楼管理处黄耀明在交流中提出“机关后勤转制物业管理”的新思路。他认为要从以往的后勤管物业模式转制到物业办后勤的模式。从机关后勤部门无偿地管理物业,到企业化的物业公司来为机关服务。他提出,机关后勤对物业的管理一定要实现企业化,逐步实现有偿服务和经营服务,在自支自收的基础上,理顺企业化的管理机制、用工机制、分配机制和经营、服务机制,最后把机关的其它服务项目接过来,管好办好。  四、关于开拓后勤经营新路  加快后勤经济发展,是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更好地为机关服务,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物质保证。而要加快后勤经济发展,必须下决心走集约型的发展新路。市政府机管局经营处董培良在交流中把发展后勤经济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他认为要建设好这个系统工程决不可满足于“小打小闹”、“赚点小钱”,必须以组建后勤经营集团为目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改革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考核办法,加快组建有发展潜力的股份公司。在交流中,他提出了对经营者进行营业收入利润、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劳动生产报酬率等六项经济考核指标,并对抓大、抓重点、抓人才、抓开发、抓机制作了具体的描述。市政府机管局人事处洪毓珍在交流中认为,要加强后勤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她认为,高报酬是刺激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实行年薪制的关键是经济效益。上海市27个年薪制的典型平均年薪约7.3万元,可以作为后勤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参考。她说,推行年薪制好处很多,可以克服鞭打快牛,可以持久地保持经营者的积极性。她提出为了使实行年薪制不影响保值增值、企业发展及不损害职工切身利益,年薪制要分基薪、加薪两部分,要与承担的责任与风险相结合。年薪制要严格界定对象,并与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上海市电力局朱宏棣在交流中提出发展后勤经济一定要先投入后产出,决不要杀鸡取卵。他介绍说,上海电力局行政处所属的上海电力多种经营公司投入几百万元与日本的“第一八佰伴”集团联营,在著名的“新世纪商城”共同经营快餐业,商城餐厅已达2500个席位,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经济效益很好。闵行发电厂后勤部门利用地处黄浦江上游水质好和电厂生产汽轮机用高纯度“自溢水”的设备优势,投入100万元建造水厂,生产“丽江”牌超纯水,3年内收回全部投资,继而又投资太平洋洁具初加工,年产值达50万元。  五、关于研究后勤的热点难点问题  学习邓小平理论,对于后勤广大干部职工来说特别紧迫的任务是:抓住深化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事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采取有效的决策和具体的行动,实行重点突破。最近一两年,上海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抓住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住房货币化和公务用车改革等难点热点问题,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了积极探索。市政府机管局业务指导处孙昭伦、刘军豪在交流中提出,随着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单一帐户制度的确立,加快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强化后勤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是深化后勤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建立政府采购制度能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控制支出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是保障机关后勤工作保障尺度和经济尺度之间的平衡,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最佳手段。他们认为,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为了使这一制度有一个好的运作机制,应该明确政府采购的主管单位和主体单位。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主管单位,财政部门应根据政府机构各种消费的实际需要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制定当年度实行政府采购的经费预算,并用契约的形式指导和监督主体单位有效完成本年度的政府采购任务。政府采购的主体应该是机关后勤部门,主体部门根据主管部门的经费预算,落实政府采购。主管与主体的分离,体现管钱、管物分离的原则。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约,容易产生腐败。另外,政府采购包括大宗采购和日常消费品的采购,财政部门也没有精力独自完成所有的物品的采购。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一开始就要有一个好的机制,以免事后出现反复。上海瑞金医院徐树声、胡嘉伟在交流中对货币化分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说,小平同志指出,城镇居民可以购置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小平同志的指示为分房货币化指明了方向,为解决住房分配老大难问题制定了政策。他们认为,应该根据居民的收入,供应商品房与平价房或微利房。收入高的由房产开发商提供商品房,收入低的由政府或社会从土地征用到房屋建筑给予优惠,提供他们平价房。市政府机管局车管处匡成鸣、徐桂生在交流中介绍了在一个车队实行有正式工也有合同工的用工多元化的制度,使车队驾驶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服务质量大为提高,老大难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的做法。  六、关于后勤服务社会化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后勤改革的目标之一。后勤服务既然是商品,后勤服务社会化就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后勤服务社会化对广大后勤干部群众来说是重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中,上海机关、企事业后勤部门对后勤服务社会化这个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准备和积极的实践。上海大学唐维克、黄达明在交流的论文中阐述了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直接动因,他们认为在生产力发展,产品丰富,出现供大于求以后,消费者有权要求生产者和服务者提供优质、廉价、物美、服务良好的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而消费者所作的“货币投票”,又直接决定了生产者与服务者的前途与命运。后勤部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用社会化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好的产品。他们又认为,对于机关与学校来说,后勤服务社会化又是渐进的。因为,社会经济改革把一切劳务都纳入商品交换之中,即都姓“商”。但是,作为机关与学校的后勤服务又必须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宗旨。这样,就决定了后勤服务定位于准商品属性,其社会化也必然是渐进的。而在这种渐进中,通过后勤部门经济成份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服务层次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后勤服务的全面社会化。上海外国语大学严正宝、盛裕良在大会论文交流中强调后勤服务的社会化需要有体制改革上的配合。为了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上外”的后勤部门把原来的行政后勤部门划分为企业经营实体和总务办公室的体制。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对内微利服务,对外经营创收,逐步按比例上缴利润。总务办公室机构精简,对经营实体实行监督、服务、指导,平时不干预具体业务。由于体制的转变,“上外”的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创收的经济效益年年翻番,学校下拨的经费大幅度下降。上海市经委理论小组对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的调查,发现了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又一种模式。上海市纺织局在转制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以后,把原机关后勤部门的管理干部从16人减至3人,97名后勤职工缩编为零。所有的后勤服务项目全部由社会来承接。不仅服务质量提高了,而且后勤服务所需的经费由原来的一年198万元下降到82.8万元。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效果和效率均非常明显。(作者单位: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责任编辑:张晓丹)1999年 第1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