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邓小平理论论指导机关后勤的改革与发展(学习邓小平理论)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1999-04-01 16:3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机关后勤的改革与发展

孔长明

  近年来,我在系统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理论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努力领会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运用邓小平理论中的机遇观和发展观,指导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的工作实践。第一,把握精髓,转变观念,增强改革开放意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我到机管局后,发现机关后勤部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观念上“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比较严重;在体制上,供给制、福利型、大而全、小而全、自我封闭根深蒂固。因此,对机关后勤部门来说解放思想尤为迫切。就在学习邓小平文选干部读书班上,我联系机关后勤实际提出了“后勤不后,要有超前意识;机关不关,要有开放意识”的观点,作为后勤部门解放思想的一个动员。同时,针对机管局重传统经验、轻理论学习的现象,要求全局干部职工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尤其要加强对机关后勤改革的理论研究。几年来,我们针对后勤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先后开展了《关于“机关性质、星级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关于市级机关住房供应体系的研究》、《建立市级机关政府采购制度的设想》等专题研究,形成了68篇调查报告,并用这些成果来指导实践。从而使后勤工作开始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科学不断升华,推动后勤改革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向更深层次发展。第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机遇观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多次强调:“机会难得,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发展经济。”这使我懂得,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必须集中体现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真正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并把用好机遇变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抓住机遇对于后勤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到机管局后,面临着市政府搬迁新大楼、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加快后勤事业发展等重点任务、重大课题。当时,上海正处在全面贯彻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加快“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这既对后勤改革提出了挑战,也为后勤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深化后勤改革,推动后勤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按照小平同志抓住机遇的观点指导工作,一是以市政府搬迁为契机,建立新的服务模式。我抓住市政府搬迁新大楼这一契机,提出了建立“机关性质,星级管提高,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以机构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后勤体制改革。针对后勤体制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后勤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的改革思路。即:转变后勤管理职能,由传统微观管理转为科学宏观管理;转变后勤服务运行机制,由行政封闭型转为事业开放型;转变后勤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根据这一改革思路,1995年以来,先后精简了机关处室和编制,加强了宏观管理职能;成立了四个事业型的服务中心;对局属企业进行了改组和改造,初步形成了小管理、大服务、多实体的新体系,局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第三,加强发展,增强实力,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富有特色和魅力的内容之一。后勤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后勤服务工作一直被看作是消费型、依附型、福利型的事业,单纯依赖行政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组织运行,违背了具有商品属性的自身规律,制约了后勤服务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后勤服务从以供给为特征的旧体制下解放出来,将其真正引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针对机关后勤工作的实际,近几年来,我们调整了服务结构,开展内外两面服务,发展新兴行业,兴办经济实体,增强经济实力,机关后勤服务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为主体,面向市场,多种经营的新格局,增强了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作者系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责任编辑 吕凤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