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得风采驻宇寰(后勤文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1999-06-01 15:3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酿得风采驻宇寰

——毛主席遗体保护与徐静博士白承杰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举世震惊!当即,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驻地召开紧急会议,毛主席遗体如何保护成为非常特殊、非常紧急的任务!这项非常特殊、非常紧急的任务交给谁呢?卫生部原部长刘湘屏马上赶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经与院党委书记杨纯协商,确定人选:医科院基础医学组(原中国医科大学)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现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50年代的留苏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的徐静。1976年9月9日凌晨4时,经过两个小时寻找,卫生部值班室秘书江焕波终于敲开徐静宿舍的房门。江焕波没多说,徐静也没敢多问,便匆匆登上汽车,消失在夜幕中。汽车在无人的马路上向东单方向飞奔,车内气氛沉闷,令人窒息。徐静努力猜想着可能接受的任务:是紧急出国?是白天那个病历?也可能是批斗?尚未来得及得出结论,车已经急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大门口。东方渐显鱼肚白。这时,刘湘屏正在院子里急得打转转,一见徐静,不容分说,立即换上自己的车向西驶去。不一会儿,中南海的红墙已映入眼帘,徐静依然没有多想。车子缓缓驶入中南海北门,在一排灰房子前停下,刘湘屏大步往前冲,徐静紧随其后。穿过走廊,走进一个不算大的房间,早已在此等候的中央领导同志看到两人进来,立即起身,说:“我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已于今天凌晨逝世。为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他问徐静:“你有什么要求吗?”徐静尽快使自己平静下来。她感到问题十分严重,思考一会儿,当即提出三个要求:第一,需要回院和同行专家们共同研究方案;第二,看看毛主席遗体;第三,需要一点时间,准备必要的器械、药品。随后,刘湘屏和徐静走进毛主席卧室。室内光线很暗,厚厚的落地紫色窗帘遮住了外面的阳光,室温很低。毛主席躺卧在大床的中央,身上从头到脚蒙着一条白色毛巾被。徐静缓缓地走近床边,从侧面轻轻掀开毛巾被,仔细察看毛主席遗体的情况,粗略计算了一下毛主席的身高,仔细观察皮肤有无损伤、褥疮等,轻轻地触摸皮肤的弹性,轻轻活动一下关节,并一一记在心中。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经领导研究确定组成三人小组,由徐静负责,张炳常和陈克铨同志参加。这时张炳常还在北京市平谷县农村带着学生搞教改,院里立即派车去接。他走后,贫下中农议论说,深更半夜派车来接一定有要事。谁说老九臭,关键的时候还是香,屁股后又冒烟了,怎么没人来接我。陈克铨着手准备药品、器械。徐静抽时间前来拜访她的老主任——全国著名解剖学专家张鉴教授,向他了解孙中山遗体处理情况,后又拜访了一位病理科教授。徐静大清早来问这些事,弄得两位教授莫名其妙。10时,徐静、张炳常、陈克铨等携带药品、器械准时赶到中南海。中央领导正在主席卧室旁边的一间大会议室里召开会议,屋里坐满了人,徐静做了详细汇报,讲述了方案的依据、效果和实施的方法,扼要回答了不少问题。最后方案得到批准。时间紧迫。他们首先进入工作场地,进行彻底的清洁打扫和消毒,然后配制药品和摆放器械。把临时找来的工作台摆放在房间的中央,便于在四周操作。一切准备就绪已是中午  操作开始了。首先要摆正遗体的姿式。手臂怎么摆?是下垂,还是象列宁那样摆在胸前?谁也做不  在769保护室内,毛主席安卧的金属棺旁。左起:徐静、黄树则、毛维忠、吴阶平、林均才。了这个主,经请示答复“按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下垂。”三人中,张炳常是搞人体解剖学的,平时处理尸体机会多,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当然以他为主;陈克铨年轻,动作灵活敏捷、手巧;徐静从事的是组织学,又称微观解剖学,大胆心细,沉着冷静,敢于负责。他们紧密配合,一人拿起刀,另一人就操起镊子;一人拿起针,另一人就去穿线。三人边做边商量边观察细节的变化。到下午两点半,终于顺利完成了全过程。从9日下午做完防腐处理直至10日深夜,徐静他们一直守候在遗体旁,仔细地观察着遗体的细微变化,如皮肤颜色、皮肤的韧性和弹性、关节的活动程度、眼睛和嘴的闭合情况,甚至颜面皮肤的纹理都一条一条地数过,为长期保存做好原始记录。正在操作过程中,传来中央的指示,要长期保存遗体。要长期保存遗体,就要注入大量的防腐液,但大剂量地注射防腐液后产生肿胀现象,徐静心里一时没底,赶快问张炳常,张说24小时后即可消退。果然,到11日清晨,当遗体从中南海向人民大会堂转移时,基本达到了满意的效果。9月11日凌晨3时20分,毛主席遗体在中央领导的护送下,出中南海到人民大会堂,防腐小组的工作也转移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按照遗体保护的要求,大厅内所有能够使用的风冷设备全部运转起来,温度虽然保持在15℃以下,人们穿着大衣还觉得冷,但对遗体来说却仍不够。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当然不行,不仅使前来吊唁的人特别是老同志无法忍受,他们带来的热量也会使室内温度升高。领导与专家们当即决定,必须制作一个有机玻璃棺罩,使遗体与环境隔离,使棺内局部降温、隔氧,使室温正常。一个一个的“难题”摆在面前,但在各级领导的严密组织下,又一个一个地获得圆满解决。吊唁活动第一天,哀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当场演奏,铜管乐器中喷出的热气,加之大厅里灯光很强,这一切都不利于遗体保护。经过慎重研究,专家们建议撤除乐队的现场演奏,改为播放哀乐,并控制灯光总量。同时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专调人员监测棺内气体,预报遗体有无腐败物质产生,遗体防腐是否彻底。还从湖南、广州、上海、北京调集了一大批多年从事临床、病理、解剖、组织胚胎、生化和微生物学专家近30人,共商遗体保护大计。在这段时间里,中央领导多次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会议,直接听取遗体保护情况的汇报。回忆起这些,徐静感叹:“当时,我的思想压力是很大的。如果这件事办不好,或者在哪个环节上出了差错,让‘四人帮’抓住,我岂不首先成了罪人!这且不说,当时参加遗体保护工作的大部分是‘文革’期间被打倒或靠边站的领导同志和专家权威,又将会株连他们,再次被打倒!”13日,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称“九办”。办公室下设四个小组,其中防腐小组(后改称卫生保护组)组长是黄树则(卫生部副部长),领导成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阶平,北京医院院长林均才、解放军305医院院长和徐静,由30多人组成的专家小组即为卫生保护组的成员。9月18日追悼大会结束后,毛主席遗体放在哪里?怎样继续进行保护?经过慎重研究,初步选定某医院的地下手术室。黄树则、徐静亲自察看了现场。这个地下手术室是医院为战备设立的,条件的确不错,是个理想的场所。但是,按照遗体保护的要求,则必须对整个房间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密封、隔氧、低温的环境。要求提出来后,北京冷冻机厂在一周时间内便将其改造完备,被称为“769”保护室,意即毛主席是在1976年9月逝世的。9月20日凌晨3时50分,毛主席遗体由中央领导同志护送移进“769”保护室。为切实长期保护好毛主席遗体,做到绝对可靠、万无一失,经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了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除卫生保护组5位领导成员外,还吸收了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参加。在论证长期保存方案时,各专业人员边想方案边做实验,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一致确定采取气态与液态相结合的方法即平时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保护时在液态中。在平时的保护和长期保存的研究工作中重点放在预防为主,具体要做“六防”:即防腐、防霉防菌、防分解、防干、防变形、防变色。二十多年的事实表明,这一指导思想和方案是成功的。遗体保护情况一直良好。1977年8月,毛主席纪念堂落成。8月20日凌晨1时40分,由一辆红旗牌轿车改装成的遗体运送车,运载着毛主席的遗体从“769”出发平稳地驶向毛主席纪念堂,经过短暂的适应性处理,当天上午11时升入瞻仰厅水晶棺可瞻仰的位置。在毛主席纪念堂组建机构时,正式建立了卫生保护室,专门从事遗体保护工作,其行政管理属纪念堂管理局,但它所从事的遗体保护任务直接向中央领导小组负责。徐静博士就兼任了这个室的主任(早在7月8日经中央批准,徐静任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副局长)。在日常保护工作中,徐静和同事们非常慎重,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应用到遗体保护上的措施规定了“三不用”:即未经科学实验不用,不是确有把握不用,未经领导批准不用。在至关重要的“六防”等技术问题上,都设计了若干研究课题,并不断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了毛主席遗体保护的万无一失。1977年8月22日晚8时,崭新的毛主席纪念堂迎来了第一批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客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会议工作人员。1982年12月13日,中央任命徐静为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由分管一隅到主持全面工作,一向高度认真负责的徐静深感责任重大——不仅指技术才能,更是指行政领导才干。她抽时间到北京图书馆,把当时北京图书馆有关行政领导科学的书籍全部借阅;读书看文件时,她非常注意作读书卡片,除年终总结、工作计划等外,平时讲话都是自己写稿子。如今67岁了,她还在拼搏,学习外语和电脑的使用,用徐静的话说“要取得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1983年12月,在毛主席诞辰90周年前夕,徐静向记者发表谈话,首次对外披露:毛主席遗体保存情况良好,已处于完全稳定状态,欢迎广大人民群众前来瞻仰参观。消息一出,在城乡各地引起强烈反响。但“按口组织、凭票参观”的接待办法,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许多进京办事,探亲、旅游的外地人,特别是那些千里迢迢来的,却往往因找不到“瞻仰票证”而被挡在门外,心中留下无限的遗憾。一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干部,曾八次来北京想要瞻仰毛主席遗容,都因为搞不到“瞻仰票证”而未能如愿,只好在纪念堂门前向毛主席他老人家深深地鞠个躬,然后遗憾地离去。每天看着风尘仆仆的人们失望地在纪念堂门外徘徊、张望,徐静和他的同事们的心里也很不平静,经过深入思考,她们大胆提出:一律凭工作证、身份证入场。新的群众瞻仰办法经试行后,纪念堂管理局正式向中央写了书面报告。1984年7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毛主席纪念堂实行新瞻仰办法》的消息,从此,这种办法一直沿用至今。据统计,从1977年9月正式开放到1984年6月底,按照过去确定的老办法共接待1062万人次,平均每年152万人次。而改变瞻仰办法之后,1984年当年便接待了516万人次,1985年接待了991万人次,最高峰时每天达6万人次,一年的接待量即接近前7年的总和。1989年3月,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传言和误解,徐静再次对中国新闻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毛主席逝世后的遗体防腐处理是及时的、科学的、可靠的,为长期保存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在的保存状况非常好。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毛主席遗体比过去“缩小”了,“变色”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遗体保护专家和卫生技术人员,对毛主席遗体的身长、体重经常进行精密的监测。大量的测试数据表明:毛主席的遗体并未缩小,体重并未减少,颜色也没有变化。毛主席遗体面部的颜色,是来源于灯光的效果。1990年10月,毛主席家乡湖南省委《共产党人》杂志社的两位编辑,专程到毛主席纪念堂采访,关切地询问毛主席遗体的保护情况。徐静为此撰写了《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一文,告慰湖南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毛主席的遗体一定能够做到长期保存、万无一失。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她的目标是培养好卫生保护的新生力量,使遗体保护工作一代一代地接续下去。(责任编辑 吕凤波)401999年 第6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