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教我抓好科学院的后勤工作(热烈庆祝建国50周年本刊专稿)
小平同志教我抓好科学院的后勤工作
————访原中顾委常、国务院委员张劲夫同志
吕凤波
初夏在北京西城一个静谧的四合院里,我们访问了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张老已86岁高龄,但健康爽朗,他手不离旧竹扇,象迎接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和大家一一握手。我们没想到,这位当年组织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参与“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究,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作出杰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竟如此平易近人。落座后,我们说:“张老,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中国机关后勤》杂志的采访。我们知道您在1956年到1967年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日常工作十一年间,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了很多工作,尤其在抓科研后勤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说:‘我愿当大家的后勤部长’,请您谈谈对邓小平同志这一名言理解?”“我对小平同志这句名言的深刻含义,有切身感受。当年我一到中科院,小平同志就对我讲,你要重视后勤工作,要抓好科学院的后勤工作!”非常健谈的张劲夫同志打开了话匣子。张老说,邓小平同志让我们党主要领导同志抓好后勤工作的思想,早在50年代就开始逐步形成。我理解,现代科学事业,是一个很大的集体,是一个巨大的事业,过去那种一个人搞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科学事业,是一个很大的协作的团体。我们党中央决定提出“两弹一星”任务以后,毛主席提出全国要大协作,做好这项工作要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聂荣臻元帅补充说要“三结合”,要科技、生产、教学相结合。就是说,要完成“两弹一星”的任务,要以专家为主,专家是具备专门知识的人。科研攻关要有庞大的组织工作,要做好协调工作,把大家组织起来,团结起来。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但不会盖大楼。他们的长处是专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我是政工干部出身。1935年入党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从事政工工作,算个“打杂儿的”。但是“打杂儿的”做的工作面很广,我们这些人要和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党交给的使命。当时,我们提出科研机构的任务有两点:一是出成果,二是出人才。有的科研机构是三出:出成果、出人才、出产品。要把成果产业化,成为产品。科研第一线,需要强有力的后勤工作。小平同志后来对我说:后勤工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认识了这一点,才能抓好后勤工作,当好后勤部长。没有后勤工作,我们党提出来出成果、出人才,要搞“两弹一星”,很困难。当时首要的条件,要有好的研究室、实验室,要有研究大楼,除购置已生产的仪器外,还有非标准的设备。由科技人员设计图纸,然后由产业部门工厂按他们的要求制造出来。工作条件很重要。好象带队打仗一样,要有武器装备,不然仗怎么打?科学研究主要是脑力劳动,研究条件是复杂的,需要有很多重要的设备,才能把自然现象观察清楚。因此,后勤工作一个重要任务,要解决科学家工作条件问题。周总理就亲自批准北京动物园附近的西苑宾馆三个楼,作为科学远景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之用。科学院原子能所1956年建在中关村,是当时建筑最好的楼。科学家的工作条件安排好了,生活条件也要想周到哇。不能让他们住在露天,不能让他们为买机票、火车票、买菜去耽误工夫吧。因此,我就操持在中关村为科学家们盖宿舍。我几乎天天盯在工地上,一待一两年。很快建起4间、5间、6间一套的宿舍楼,大伙住上新房,还挺满意。这时新的问题也来了,青年人多了,需要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生活问题。我们汉字“安”字是宝盖头,下边有个“女”字。家里有了女人,才能安下心来。说罢,张老哈哈大笑起来。陪同我们采访的张劲夫同志的秘书俞家英同志介绍说,张劲夫在中科院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时,他向中央提出在自然科学研究单位开展运动的政策性建议,被中央采纳,保护了一批知名科学家,包括许多新回国的科学家。1961年,在聂荣臻同志领导下,他组织院党组配合国家科委党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由聂荣臻出面报告党中央,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个文件对于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促进科研工作的正常发展,起了良好作用。三年困难时期,他多方设法为改善科学家生活奔走,深入基层谈心,每两周召开一次座谈会,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此外,还在中关村建立“二、五常会”制度,每周召集两次各研究所行政负责人会议,讨论解决有关科研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条件等问题,以实际行动教育行政干部,坚定后勤工作人员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强调只有做好后勤工作,才能保障和发展科研工作。张劲夫同志接着继续说,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环境解决了,宿舍管理也得跟上。当时,我组织了一个青年义务劳动队,每月一期,一期120人,自愿参加到宿舍区清理垃圾、栽树、种花。诸如马桶漏,茅房臭、生活小区安小茶炉,家属义务治安巡逻等等,都是那时我和大家义务劳动时一块解决的。时代在发展,科学家的衣吃住行问题解决了,还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当时称为科学家“五子登科”问题,就是房子、票子、车子、孩子、炉子。知识分子尤其重视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我和人大、北大、清华附中联系,加强中关村幼教师资,办好小学和幼儿园,另外还办了医院。三年困难时期,我们为了让科学家不致因营养不良耽误工作,每两周我就组织他们开一次“神仙会”,让大家畅所欲言,然后每人交5元钱,到北京知名饭馆改善一次。后来这些人,听说毛主席在当时都戒了肉,而对他们如此照顾,非常感动。我们党爱护知识分子是有优良传统的。后勤工作做好了,是党的政策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具体体现。他们感到,我们党拿他们真是宝贝,所以工作上拼命,有话也敢讲,愿意和我们交知心朋友。我国火箭喷气技术即导弹技术的建立是钱学森先生首先提出来的。科学院成立力学所,请他当所长,后来我成为他入党介绍人。他参加了12年科学规划工作,担任综合组组长,特别是亲自起草和制定的关于导弹技术的发展计划,我看了很受鼓励。郭沫若院长看后更是诗兴大发,欣然挥毫,题诗一首。赠钱学森——大火无心天外流,望楼几见月当头。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畔数风流。冲破藩篱归故里,参加规划献鸿猷。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天地游。有一个科学家,他父亲有历史问题,为了化解消极因素,我经常有意识和他打网球、下棋,使他去掉压力,轻装前进。为了让大家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我让科学家出图纸,建了一个“四不要礼堂”,就是不要砖、不要水泥、不要木材、不要钢筋,既展示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又使大家在业余时间有一个欢聚的地方。还在中关村盖了一座福利楼,由北京市派人去开点心铺、饭馆,改善科研人员生活。另外,郭沫若院长自己掏稿费,大家义务劳动,搞了两个游泳池……1967年,我恋恋不舍,离开了工作十一年的中国科学院,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科学家。到财政部、安徽省委担任主要领导以后,时常见到邓小平同志,他一见面就语重心长地说:劲夫,不论在哪个岗位,别忘了抓好后勤工作的责任啊。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正式地把他“当好后勤部长”的思想公布出来。他用四川味的普通话说:“为了实现科学研究计划,为了把科学研究工作搞上去,还必须做好后勤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也是党委的工作内容。我愿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作好这方面的工作。”我理解小平同志这次著名讲话,再次重申了党委一把手重视后勤工作的历史使命,和后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我抓后勤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工作确实有重要意义。有的人看这些尽是小事、琐事,但是有些小事同时也是大事,比如过去开宴会的排场顺序,都是周总理亲自安排。哪里首座,哪是次座,这本身就是大事。这就是我们的后勤工作,往往跟大事,跟政治都有联系。不知不觉,我们的采访已经超过了一个多小时,张老谈锋甚健,余兴未尽。为了不影响这位受到大家尊敬的老人身体健康,我们依依不舍地和张老话别。61999年 第5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