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多办事又要少花钱 (经验交流)
既要多办事又要少花钱
许同玉
为机关部门和职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机关后勤部门的基本职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关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行政经费越来越紧,已成为机关后勤部门共同面临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所担负的市政府、市人大等机关大院37个工作部门1893名机关工作人员和市直生活区的服务工作?为此,我们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要学会少花钱、多办事”的重要思想,努力在“少花钱”和“多办事”上动脑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尽可能多地为机关、为职工办了一些实事、好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精打细算,严把细审,确保每分钱都花在该办的实事上结合我市实际,在经费的管理使用上,逐步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了以下制度:一是经费指标包干制度。根据各大院服务范围及任务的大小,确定经费指标,对各处实行指标包干,超支不补,节约归已,调动了各处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一支笔”签字报销制度。分管局长主管全局的财务工作,一切开支须经主管局长签字方可报销,统一标准,避免了花钱的随意性。三是集体审批制度。凡千元以上的开支,需由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集思广益,避免了花钱的片面性。四是事先请示制度。局机关、各大院需要开支的项目,必须事先报告,经主管局长或局长办公会审查批准,不允许先斩后奏,避免了花钱的盲目性。五是预测分析制度。对准备建设、维修的项目,选派有关人员深入市场调研,“货比三家”,提出精确的测算报告,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了花冤枉钱。六是公开招标制度。对较大建设、维修项目,一律实行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建筑、维修单位,严把质量和造价关,避免了工程中的不正之风和低质高价现象的发生。七是审计制度。每个工程完成后,都要聘请审计人员进行认真审计,避免了不合理开支混入决算。通过认真坚持以上原则和制度,保证了各项经费使用的合理高效,使有限的经费发挥了最大效益,为部门和职工多办了一些实事好事。二、改进管理,堵漏节支,努力用有限的钱把机关日常保障的事情办好我们在全局和所管的大院广泛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的基础上,从改革旧的管理方式入手,采取“建、理、包、分、减、收”等办法,下功夫抓了节支堵漏工作。(1)“建”,建章立制。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增收节支搞好服务的意见》和《关于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规定》,对人、财、物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管理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把节支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轨道。(2)“理”,理顺用、管关系。水、电、电话是3个大院漏洞最大的环节。主要结症在于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和结算,各部门使用,“用”“管”脱节,各部门当家理财的主动性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我们通过改进结算办法,实现了“用”“管”的统一。在电话管理上,取消了两个大院每年需要数万元补贴的中继线,对电话进行了清理,清出计划外装机51部、BP机47部,实行了“谁使用、谁管理、谁付费”的办法,使月话费减少万余元。在水电管理上,实行了“计量服务”。各部门用多少收多少钱。水电费、电话费开支同各部门的利益直接挂了钩,使单靠我局管、卡、查,成为了各部门齐抓共管,自觉算细帐。抓节支,电器猛增、电话乱装的势头得到了有效地扼制,电炉子、电热器屡禁不止、收不胜收的现象很快消失。仅水电费每月平均减少万余元。(3)“包”,落实了承包责任制。一是对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在严格测算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开支的限额,强化职工的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家在各项维修活动中从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两煤做起,处处精打细算,坚持能修复则不购新的,能改作他用则不随意丢弃,能局部更换解决问题则不整体更换,能自己动手干的事情则绝不雇人来做,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不讲核算、不讲效益、大手大脚的习惯。二是对两个大院机关食堂落实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不仅卸掉了每年万余元亏损的包袱,而且增加了服务项目,提高了服务质量。(4)“分”,办公区与生活区水电分离。过去市直生活区与机关用电在一起,用电多收费少,每年需补贴5万多元。对此,我们与供电部门反复交涉,为生活区专门安装了变压器;对供电线路和供水管道进行改造使之分离,使机关大院水电费月平均下降4000多元。(5)“减”,减少临时用工。严格落实三定(定员、定岗、定责),精减机关人员充实一线,裁减了10名长期临时工,每年减少2万多元的临时用工开支。(6)“收”,加强经费收缴力度。指定专人对院内财政没有划拨经费的部门和零星住户的水电暖等公用经费进行收缴。通过以上6项措施,有效堵塞了浪费的漏洞,节约了开支。并为政府院更换了变电器,在两个院实行了双回路供电和自来水、自采水相结合供水办法,使机关的日常保障更加稳定。三、拓宽思路,多方筹资把部门和职工需要办的事情办好市直不少部门存在办公用房困难,有的在危旧房屋中办公,有的办公用房十分拥挤,有的一个部门的办公地点分散多处,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政府机关大院房屋破旧,参差无序,住房与机关混杂一起,严重影响机关正常的办公秩序和政府形象;许多职工家庭住房困难,都需要我们去解决。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市财政十分困难不能解决所需资金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开拓思路,多方谋划,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把部门和职工需要办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一是以地生财,设法变“死”为“活”筹资为大家办好事。针对一些部门办公用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组织人员,下功夫对市直各部门的办公用房情况进行了清理和调整。对在调整中无法解决、又无能力进行改建或新建办公用房的9个部门,我们主动牵头协调,将几处办公地点进行统一规划,与市房地产开发公司联合,对其中两处进行了开发,采取资产置换的方法,在财政不出钱的情况下,利用开发收入,在政府院新建了一座8000平方米的办公楼,使他们的办公用房困难圆满地得到了解决。二是主动谋划,善于用大家的钱为大家办好事。市直职工住房困难,福利房没赶上,商品房买不起,干着急没有办法。我们主动出面组织,积极建议,在取得政府领导大力支持、由财政出资购买土地的基础上,从1993年开始,以职工集资的方式,在市直生活区建设了19栋住宅楼,总建筑面积达66200平方米,并购置了锅炉,铺设了供暖、煤气管道,使市直机关47个部门761户职工摆脱了无房之苦,乔迁了新居,同时全部供了暖,还为18栋楼通上了煤气。三是立足服务,自己出钱也要把大家需要办的事情办好。我们的三产创收工作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没有多少积累,我们精打细算,为大家办实事好事。市直生活区住有1千多户职工,管理工作曾因产权关系不明确而一度比较混乱,尤其是小区“四通八达”没围墙,人员、车辆随便出入,丢失、被盗时有发生,职工缺乏安全感。为给大家服好务,我们主动把责任承担过来,充实了居委会力量,组建了物业管理中心,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自筹资金10余万元,修建了300米围墙、盖了沿街大门、15间平房和2个警卫室,设立了警卫,实行封闭管理,安全、卫生秩序日趋正规。政府院新建办公楼资金有缺口,我们就将存有的30万元拿出垫上,保证了大楼如期使用,四是着眼全局,甘尽义务为全市后勤事业的需要办好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业务技术素质低是我市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为此,我们义务组织,对烹调、面点、客房服务、餐厅服务、消防、美容美发、经济民警等专业的工人,每年进行一次培训。几年来,先后培训后勤专业8个工种、各种等级的技术工人2500余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机关工人业务技术素质的提高。五是千方百计,设法借助外力为机关办实事。政府院多数用房产造于五六十年代,十分破旧零乱。重新建设,工程量大,需要投资多,财政能解决的资金有限。为搞好政府大院的重新规划和建设,使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有一个优良的办公环境,既把事办成,又尽量少花钱,我们在对各项工程公开招标,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不惜千辛万苦、三番五次地到有关单位做工作、求援助,尽量少花钱或不花钱把事办好。设计单位以最低的收费设计图纸,园林处以最低的价格提供苗木花卉并协助栽植,有关建设单位以最低的造价、投入最好的设备和队伍,确保了各项工程花钱少、质量好。先后拆除危旧办公用房、礼堂、木工房、锅炉房、食堂、车库等建筑3990平方米,加固改造和新建办公用房3360平方米,修建了7600平方米的花池、绿地,重新铺设了院内1600平方米的道路和地面,对两侧400米围墙进行了改造和美化,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庄重美观,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使机关环境大大改善。(作者系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