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发展后勤经济的根本出路(发展后勤经济)
创新是发展后勤经济的根本出路
□郭文明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这一科学论断对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对深化机关后勤改革,促进后勤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创新是发展后勤经济内在的必然要求机关后勤改革的初期,虽然实现了管理与服务两个职能的分开,后勤服务部门面向市场后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潜在的问题,存在着诸如体制不顺、管理无序、大量生产要素被闲置、服务部门缺乏活力等矛盾,后勤经济的发展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后勤服务部门的经济效益低下。机关后勤由于长期处于依附式的内部服务和自我服务范围,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实行的是低偿的甚至是无偿的,虽然市场经济的冲击促进了后勤经济逐步走向市场,但旧体制的框框未能彻底打破,后勤服务人员的劳动仍然不能有效地实现其价值,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其结果是造成机关后勤管理部门长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后勤服务人员也丧失了进取的积极性。这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也阻碍了后勤事业的发展。(二)后勤经济缺乏活力。后勤经济的发展现状仍然被传统的内部服务和自我服务的运行模式及依靠行政调拨手段的管理体制所束缚,不少后勤服务部门仅仅满足于业主需求的低层次上,满足于使用价值的一般生产阶段,其经济运作始终处于简单的再生产状况。调查发现,机关后勤部门普遍存在着资产闲置、利用率不高问题,造成资源浪费,致使初步发展的后勤经济徘徊不前,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三)未能实施企业化管理和资本化经营,经营和管理处于低水平。后勤服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以自身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服务于机关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此外,还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如果按经济规律办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它就应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实行投入产出分析和价值核算。遗憾的是,不少后勤服务部门至今仍然局限于行政手段的管理,企业化管理无法得以实施。本来作为经济部门的后勤服务产业,追求自身的经营效益,追求投入和产出的高效率,乃是经济规律。如果背离这一规律,后勤服务部门不能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内部的组织领导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那它就不可能实现企业资本化经营,也就难以实现自身经济增长。因此,后勤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它尚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后勤经济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后勤经济的全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只有创新才是后勤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二、实现后勤经济创新的环境要求 后勤经济创新的实现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为此,我们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后勤经济创新的发展。 首先,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意识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后勤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个新事物,而要实现后勤经济发展的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后勤经济的发展之所以徘徊不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因地制宜,而是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求数量。因此,我们在改制、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改制,又要重视经营管理;既要积极引进外资,又要注重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既要注重流动资产周转,又要注重存量资产的盘活;既要抓好经济效益,又要始终坚持后勤服务的宗旨。要充分发挥后勤服务产业市场活跃、横向网络广泛、人力资源充裕、存量资产巨大等优势,使后勤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第三,要加大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现阶段制约着后勤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启动资金不足,而启动资金不足,往往导致起点低、步子慢、市场竞争力薄弱。另一方面要增大智力支持力度,现阶段后勤服务产业的人员不少,但人才不多,尤其是管理人才缺乏,劳动者素质偏低。强化知识更新,加强对后勤人才引进、培养势在必行,建设“知识后勤”,使后勤服务产业的整体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都得以提高,是确保各项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研究和制定一系列适合后勤发展的配套政策,理顺相关关系,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才能为推动创新工作提供具体的、有效的保障。三、后勤经济创新的构筑 后勤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其发展战略可以围绕制度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去做文章。(一)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制。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焦焕成同志最近指出:“要在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中,积极探索一切有利于后勤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实现形式”。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资产增长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因为这种产权结构用资产股份化模式降低了企业规模过大的风险,其董事会制度又避免了由于大规模监督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费,而社会股的获取又使其降低资金来源的成本和债务风险,更重要的是由于产权清晰,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会切实关注企业的命运,从而激发内部活力,推动经济增长。(二)实施经营创新战略,提高经营效益。通过实施有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战略,促进后勤服务部门的成长与发展,既符合后勤经济改制初期的特点,又能实现最大效益。 追求规模效益。注重发展规模经济,就要克服自我体系格局,否定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模式。要从投资规模入手,对确有发展潜力又有市场的产业增大投资规模;从资产重组入手,对效益低下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从外向联营入手,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追求质量效益。质量乃企业之生命,正因为后勤服务产业底子薄、基础差,更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切实保证质量,不断提高质量,就能赢得市场,赢得效益。追求投资效益。在增加现代技术设备的投资,增大技术含量,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之前,要注重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使投资有效化。追求联营效益。通过成功的横向联系,发展自身优势,加快规模经济发展,是后勤经济创新的有效方式。追求综合效益。通过综合经营避免因为某一部门的经营萧条而影响整体利益,使生产要素得到有序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具体地说就是使现有设备和人员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使资金周转灵活,使管理和经营知识得到普及,最终使整体效益不断增长。(三)实施管理创新战略,完善管理制度。机关后勤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人,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要从人、财、物三方面下功夫,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堵塞漏洞;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特别对经营资产要有偿使用,保值增值,防止流失。还要加强财务管理。当前要着眼于在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建立健全法人财产制度。后勤服务产业的各级经济实体作为法人主体,独立地对内对外开展服务和经营活动,在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同时,享有资产的占用、使用、收益的权力。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建立资产经营管理制度,资产保值增值制度等。二是落实核算机制。在明晰产权、明确权责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根据国家财力状况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后勤服务部门与机关新型的有偿服务核算机制。法人财产制度是落实核算机制的前提,一旦法人财产制度完善和核算机制落实,后勤的存量资金盘活就大有希望。(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创品牌、树形象。后勤经济的技术创新,要坚持“专而精”、“专而特”的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方针,要创品牌,树形象。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市场,而后勤服务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薄弱,其创新才是根本出路。在组织技术创新上,根据现存资产状况和服务项目,通过资本联合,资产重组,优化结构等方式,组建专业化经济实体;配合机构改革,通过资产重组,调整结构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集约经营,推动后勤服务产业化;为适应市场要求,通过政府采购,定点服务等方式,引进社会服务,开发新产品,促进服务社会化。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努力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强科学信息工作和利用能力,促进科学成果在后勤服务领域的产业化。要大胆地改造目前陈旧落后的技术设备,积极引进现代的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力求形成自己的专业产品和专项服务,实施专业化经营,形成拳头产品和名牌企业。加强自身无形资产的积累,企业的无形资产就是企业理念、企业信誉、企业形象。后勤服务产业初入市场,注重自身无形资产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大到汽车服务行业,还是小到机关食堂的馒头包子,也无论是人们关注的幼儿教育,还是热点的物业管理,成功的理念,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正是创新的最终目的。可以肯定,制度创新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必然增加后勤服务产业的资本积累,二者有机结合,后勤经济必将实现跨越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222000年 第2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