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机关后勤事业(理论探讨)
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机关后勤事业
许 洪
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将对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机关后勤事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时调整行业结构,积极运用市场手段调控后勤服务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机关后勤保障能力,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一、以市场为导向,是当前形势发展对机关后勤改革的客观要求(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项事业和工作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轴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取得了显著成绩。机关后勤从管理体制的改革到服务经营机制的转变,从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到保障实力的增强,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下实现的。否则,后勤改革就无法深化,后勤事业将彷徨不前。(二)社会第三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服务行业蓬勃发展。比如,在餐饮、住宿、会务、幼教、汽修等方面,基本满足了机关后勤服务的需求,汽车租赁、物业管理等产业也方兴未艾。来自第三产业急剧膨胀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渐变的压力,对机关调整后勤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三)机构改革的内在要求。1993年以来,机关后勤在转变服务单位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国务院各部门正按照国办发1998[14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地方政府也将参照执行。机构改革中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等一系列工作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关后勤事业单位将逐步由事业型、供给型向企业型、经营型转变。经营业绩将成为后勤服务单位兴衰存亡和职工收益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市场日益取代行政手段,在机关后勤事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抓住机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机关后勤产业结构调整机关后勤产业结构,是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需要,它对于增强后勤服务单位的生机与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化解深层次矛盾,推动后勤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为调整机关后勤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机关后勤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结合机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在搞好内部挖潜改造的同时,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机关后勤产业结构。(一)发挥优势,推出特色服务。要利用技术、人才和地理位置优势,广开服务渠道。同时,根据干部职工和社会的需要,推出特色服务项目,改变机关后勤经营分散、低水平、千篇一律的状况。(二)引入市场机制,构筑服务联合体。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合资、合作、参股、联营等方式,打破部门和区域限制,联合各方面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得,风险共担,促成机关后勤的服务联合。 (三)多元发展,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要立足为机关服务,拓宽后勤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使机关后勤经济由小实体、多行业的分散经营向支柱产业、规模经营转变,通过资产重组、优化结构、改组改造,推动后勤服务产业化。(四)挖潜改造,组建新的服务实体。要加快内部挖潜改造,盘活资产存量,通过租赁、转让、有偿服务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后勤资源的综合效益。对有发展前途,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应新组建服务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五)撤并一些经营实体,减少资金低效投入和占用。对效益不好的项目要逐步实行关、停、并、转,有所为有所不为。机关后勤部门只有针对市场变化,积极调整行业结构,才能正确处理服务与经营、保障与发展、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后勤资源优化配置与重组、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提高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手段调整后的机关后勤服务产业具备了适应市场的良好发展基础。但是,长期形成的依赖机关、依靠财政,重投入、轻产出的弊端导致了后勤服务单位经济效益较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转换机制为核心,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实施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推动服务单位向企业化、社会化方向迈进,从而达到调动服务单位和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后勤保障能力的目的。为此,应注重以下几种市场经济手段的应用。(一)产权约束。机关要建立以产权为中心的资产管理机制,理顺与后勤服务单位的产权关系,明确服务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的权利和责任。服务单位要树立效益观念,对机关授权管理、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要管好用好,对经营性资产要提高资产效用和经济效益,使其保值增值。产权约束的关键是对资产的监督制约,因此,可由办公厅、机关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资产监管小组,按照政策和规定对重大和新增项目支出进行裁定和监控,保证资产和资金的公正、合理使用。(二)成本控制。机关要建立财务管理机制,强化成本核算,严格收支管理,加强对服务经营单位财务的管理,与机关服务中心签定服务合同,建立服务结算制度。在新的结算方式出台前,继续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坚持财务集中统一的原则,切实按照行政事业经费预算包干额度和中心确定的预算经费限额使用的管理办法,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机关服务中心要通过划小核算单位,严格费用核算,实行成本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要认真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特点和规律,为下属单位当好理财参谋。机关服务中心与下属服务实体要建立服务经营承包责任制,核定上缴利润指标,制定和落实奖惩办法。服务实体要将服务任务分解细化,层层落实到人,建立责任制,明确责权利,控制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三)干部竞聘。要根据国家有关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行机关服务中心用人用工制度改革,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应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提倡采取竞聘的办法,配备中心领导和下属单位负责人。干部竞聘上岗,是优化后勤人才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将为机关服务中心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四)分配激励。机关服务中心要根据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有关政策,改革内部收入分配制度。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实行内部承包制度,根据岗位、职级的不同,分别建立岗位、职责、技能、效益等不同形式的综合工资制度和分配模式,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总之,解决后勤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任务重,头绪多。机关后勤主管部门和后勤服务单位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胆探索发展机关后勤事业的新路子,努力在新的世纪取得新突破,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