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思考(深化后勤体制改革)
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思考
喻立新
当前,随着各项改革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运行机制,是机关后勤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试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全面认识新形势下机关后勤工作的基本特征,规范和加强机关后勤行政管理 党的十五大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实施和深化,对机关后勤工作和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认识新形势下机关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继续深化改革,规范和加强后勤行政管理。 实践证明,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是取消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而是将机关后勤工作中一般性的服务工作逐步从机关剥离出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后勤服务的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保障能力。机关后勤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保证政府机关运转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也难以实现。特别是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强化政府机关后勤宏观管理和调控,加强机关后勤的集中统一规范管理,为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创造条件。 机关后勤行政管理是一项以资产管理为核心,以物质保障为手段,以保证政府机关正常、高效、有序运转为目标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宽、与机关和职工联系密切等特点,是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关的资金、物资、采购管理等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机关建设运转所必需的资金(行政经费、基建投资等)的管理和使用;其次是对维持机关正常运转所需物资(机关办公设施设备、房地产等)的管理和使用;三是为保证政府机关职能运转所需物资(物品、工程、服务等)的采购管理。管理的手段是为机关提供物质保障,最终目的是保证政府职能的正常、高效、有序运转。 正确认识机关后勤工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有利于坚持改革方向。通过深化改革,规范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推进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逐步实现保障法制化。 新形势下机关后勤工作的特点规律,决定了深化机关后勤改革的任务:一是要科学界定机关后勤行政管理的职责权限,明确机关必须承担的工作职责,将不属于行政管理的服务工作从政府机关中剥离;合理划分政府机关事务工作部门和各部门行政管理的职权范围,理顺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关系;后勤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精兵简政,逐步从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二是要加强机关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机关事务,建立健全机关后勤管理和保障的有关政策、制度、办法和标准,使机关后勤管理从凭经验和行政指令办事转为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行使职权,提高机关后勤依法行政、依法保障能力。三是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要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大胆探索运用政府采购、物业管理、合同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等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改造和创新机关后勤行政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四是要以机关资金、物资、政府采购等的统一管理为核心,加强政府机关后勤宏观管理,将与政府机关运转保障有关的管理职能,划转归口政府机关后勤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机关后勤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机关负担,促进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快建立新型机关后勤管理体制。 二、加快转换服务运行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 机关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即服务商品化、市场化和服务组织企业化。经过20余年的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从供给制、福利型、“小而全”、封闭式的后勤保障模式逐步转变为社会化服务保障的改革发展之路。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已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三步改革——机关服务中心实行自收自支的时间表也已确定:到2001年,机关与后勤服务单位将通过签订合同方式建立服务经费结算制度,财政不再拨付后勤服务人员经费。 为实现这一改革任务,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必须积极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加大转换服务机制力度,建立新的服务运行机制。转换服务运行机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建立机关与后勤服务单位的服务费用结算制度,形成机关与后勤服务单位的服务供求商品交换关系,这是促进后勤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推进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是改革机关后勤服务经费支付方式,将现行按编制拨付后勤服务人员定额补贴方式改为机关按服务项目和任务以合同方式支付机关后勤服务费。这是改革中出现的新课题,要积极探索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制定并不断完善有关机关后勤服务的收费标准,为机关与服务单位开展结算提供依据,为服务商品化、市场化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是加快转换机关后勤服务单位的内部运行机制,推动服务单位实现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一是要加强机关后勤服务单位的财务管理,模拟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后勤服务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和成本核算制度,划小核算单位,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效益。二是加强机关后勤服务单位的资产管理,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思路,积极探索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理顺机关与后勤服务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收益分配关系,合理界定后勤服务单位管理、使用的非经营性和经营性资产的产权范围,明确责权利,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三是要积极推进后勤服务单位的用人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管理人员聘用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加快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用工机制。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后勤服务经营单位的不同特点和类型,实行多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行工效挂钩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五是按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机关后勤职工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六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减员增效,合理设置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要研究服务经营单位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好现有服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后勤生产力的发展,使服务经营单位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七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后勤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培养和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后勤服务劳动的科技含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动后勤服务联合的途径和手段,打破部门界限,推进后勤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服务社会化。要加强后勤服务设施建设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现有后勤服务资源的效能,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要结合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通过在会议接待、车辆维修等方面实行定点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和发展一些部门的优势服务项目,实现优势互补;要从机构改革后的实际出发,根据各部门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在物业管理、汽车维修和运营、接待服务、餐饮、印刷、幼教等后勤服务行业中,把服务经营单位的改革与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探索一切有利于发展后勤生产力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联合,实施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组建专业化的服务经营集团,逐步建立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服务保障体系,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接轨,提高机关后勤保障能力。2000年 第6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