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后勤理论有感(学习邓小平理论)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0-08-01 16:15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学习邓小平后勤理论有感

黎 彪

  邓小平后勤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后勤理论有关内容散见于他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各条战线工作的论述中,邓小平同志关于后勤的论述凝聚着的经验和智慧,充分体现了他对后勤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邓小平后勤理论内涵丰富,笔者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一线、两观、五论”。  “一线”。即邓小平后勤理论始终围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的始终,贯彻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强调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并纳入到党的思想路线之中,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色,也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近年来,后勤部门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后勤工作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后勤改革必须将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促进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后勤经济实体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大力发展后勤经济,促进后勤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等等。随着改革的深化,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直接反映到后勤部门,后勤部门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难点和热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不断加深对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的理解,解决后勤改革中的新问题,开拓后勤管理服务的新境界,实现后勤生产力的新发展。  “两观”。即后勤改革观和后勤发展观。这是邓小平后勤理论两个最基本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后勤改革观  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后勤保障部门,涉及方方面面,关键是要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改革开放大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此,后勤体制改革必须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必须以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为方向,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机构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后勤管理体制、服务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后勤经济,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城市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既不能不顾条件盲目冒进,也不能坐失时机。发展后勤经济,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求,要调整结构,优化组合,转换机制,发挥优势,发展支柱产业,盘活存量资产,实行规模经济,有条件的可以资本为纽带,组织经营联合,创造更大的效益,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2、后勤发展观  “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中心课题之一。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答“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则认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后勤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先行性、保障性的工作,非常重要。没有后勤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现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为各级政府机关服务,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就没有可靠的保障。  “五论”。即邓小平后勤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后勤工作的地位、宗旨、目标、发展道路和依靠力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地位论  邓小平后勤理论高度概括了后勤工作在国家政治经济活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后勤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后勤工作,特别强调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后勤部门,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十分重要。”他在《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科研的、后勤的工作三个部分,没有后勤,科研搞不出来。”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说:“为了实现科学研究计划,为了把科学研究工作搞上去,还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不仅激励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给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极大的鼓舞和教育,是后勤工作的光荣和骄傲。邓小平同志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关于“搞后勤的要学会管家,学会少花钱多办事”和“改革就是生产力”的论述,使人们认识到后勤工作的经济性质,后勤工作也是经济工作,后勤服务也是商品,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后勤经济实体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必须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作为服务商品生产者的后勤工作人员同服务对象的关系,不再是依附关系,而一是种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后勤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2、宗旨论  邓小平后勤理论提出了后勤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这不仅由后勤工作所处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也由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从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难看出,后勤保障部门必须全身心地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后勤工作者必须紧跟形势,创造条件,为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为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优质、高效、规范、有序的服务。  3、目标论  邓小平后勤理论指明了后勤改革的方向,明确了后勤改革的基本目标。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这几年,我们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有关精神,结合后勤工作的特点,提出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后勤服务社会化,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后勤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动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后勤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化管理、商品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后勤服务体系,建立与后勤服务社会化相适应的后勤保障体系是正确的。  4、法制论  邓小平后勤理论要求后勤改革必须走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怎样把整个后勤工作管好,也是一个新问题,需要有适应新情况的一系列制度”。后勤工作“要制订具体的办法、措施、制度、章程”。适应法制社会与法制经济发展的要求,机关后勤工作应从反腐倡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坚决摒弃凭经验办事、拍脑袋作决定的做法,而应该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坚持原则,把握政策。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后勤干部“要以身作则,不要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要廉洁奉公,当好红管家”。要做到这样,就必须依靠严密的制度和透明的办事程序,就必须加强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依法保障,逐步走向法制后勤。  5、人才论  “关键在人”,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小平同志讲:“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后勤工作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发现、培养与使用。邓小平同志历来都很重视后勤队伍建设和后勤干部的培养。小平同志说:“我提出一个单位有三个人要选得好。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一定要选好,这是第一个人。第二个是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要内行,至少是接近内行或者比较接近内行的外行。还有一个管后勤的,应当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甘当无名英雄的人。有了这样三把手,事情就好办了”。这既道出了选择后勤干部的重要性,也道出了后勤干部的职业素质标准。  总之,邓小平后勤理论的内涵十分广泛。它包括后勤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要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后勤理论,就要牢牢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把握住后勤改革和发展这两个基本观点;深刻理解后勤工作的地位和宗旨、后勤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走法制化的道路等内容的重要内涵。82000年 第8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