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勤看市场(理论探讨)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0-08-01 15:4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从后勤看市场许 洪

  任何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和观念上的变革。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其本质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机关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因而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围绕这一转变而变革。同时,既然是改革,必然要对旧有的既得利益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在此过程中,观念不变,则改革难以深入。观念和认识上的障碍,是致使当前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比较缓慢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机关后勤社会化,是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是要把目前后勤服务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为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进或部分引进现代社会专业化企业参与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这是因为:第一、现代企业组织专业优势强,集约化规模经营,具有成本优势,价格优势;第二、现代企业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在保持价值优势的同时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形成质量优势;第三,现代企业由于其生产专业化,从业人员素质高,服务保障功能强,因而服务到位,企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强;第四,由于机关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如果这一市场向社会开放,势必吸引现代企业参与服务竞争,投资机关服务业,为机关后勤注入市场经济活力。  概而言之,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后勤管理体制,灵活的服务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机关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增强机关后勤保障实力,特别是有利于形成一个机关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服务大市场。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有的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成功“软着陆”,基本实现了后勤服务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而大多数至今仍然按照几十年一贯制的老模式运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步履维艰,原因何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单位后勤主管部门和服务单位观念和认识转变的滞后。  二、观念转变的滞后阻碍了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观念决定思维方式,对机关后勤保障和服务方式的旧观念,制约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并使其变得异常艰难和沉重。这主要表现在:  1.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动因认识不足。有的机关满足于现状或从现状中仍能得到补偿而缺乏社会化改革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现在改革则应以利益为动力和导向,只要对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对后勤保障工作有更大的利益,就要主动去改革,早改早受益。  2.对资产权益认识不清导致的负面影响。由于机关后勤占用的场地、设施、设备等大都属机关资产,有的机关认为进行社会化改革会导致资产的流失或者收益减少,而不愿将可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交给机关后勤部门进行社会化改革,致使服务单位无法取得独立法人财产权,不能进入社会参与竞争。甚至有的机关在资产划拨上把一些可经营性资产攥在自己手中,始终不肯划给机关服务中心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使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严重影响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3.对后勤管理与后勤服务本质认识的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后勤管理一直被认为是行政工作,后勤服务是福利性、非经济性的工作。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服务属社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后勤管理具有经济特性已愈加显现,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重新认识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树立服务是商品,服务有成本,服务出效益的市场经济观念,还其后勤服务产业经济属性的本来面目。  4.机关与后勤部门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有畏难情绪。有的机关与后勤部门领导,或出于稳定的顾虑,或出于“帽子、位子”的顾虑,或出于认为后勤基础设施差、人员素质低而难以进入社会竞争的顾虑,或出于担心后勤社会化改革孤军深入难以奏效的顾虑,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有的机关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种种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困难,各部门、各方面人员的协调、配合及积极性调动的困难,以及硬件投入、软件管理的困难以及后勤社会化“断奶”等等困难,存有难以言表的畏难情绪,使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维艰。  5.重当前,轻长远的短视思想。由于面临机构改革等压力,有的机关只注重分流富裕人员、甩包袱、减轻机关负担等眼前利益,而忽视把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一项长远工作来抓,在资产、资金、人才、项目、政策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扶持,为后勤事业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在此情况下,后勤单位沉淀人员较多,情况比较复杂,机制转换相对困难,走向社会的意愿不强,习惯于对机关的“等、靠、要”。  凡此种种观念和认识,对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都产生了巨大的阻力。越是抵制新的观念,固守旧的模式,改革就越难以深入进行,改革越是难以深入进行,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们的旧观念和顾虑。因此,如果不认真思考和逐步妥善地解决这些观念上的问题,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就难以不断推进。  三、观念变,则思路新;思路新,则改革成  综观后勤社会化改革比较成功的单位,观念的转变往往促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这种创新取得的成效往往又在更大的范围促进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形成观念与改革的良性互动。我们在转变观念,推进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应当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机关领导和后勤部门领导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先决条件。后勤改革的实践证明,哪个单位的领导干部观念比较新,那个单位的改革就比较成功,改革的步伐也比较快,干部群众对改革的成效也比较满意,单位的进取心和凝聚力也比较强。领导干部深刻认识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滞后的客观情况,找准滞后的根本原因,积极转变观念,以科学稳妥的方法,不断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规律和途径,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  2.以具体的改革实绩和成效从更深层次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是推进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好方式。观念促改革,改革反作用于观念,因此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是在资产管理方面,要从界定资产产权入手,打破部门利益,树立新的资产运营观念。要按照国办发[1998]147号文件精神,明确机关与中心对其管理、使用的资产的权利和责任。尽早出台资产授权经营、管理的制度和办法,通过无偿划拨、委托管理、租赁、变现等多种方式,逐步明确服务中心的法人财产权。通过授权形式,明确委托代理关系,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国有资产经营、监管、财务管理和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是在人事管理方面,尽快实行后勤服务单位人员竞聘上岗制度,树立新的职业和就业观念。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事管理的新突破,是对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对后勤服务单位而言,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实行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竞争上岗方式,并按岗定薪,岗变薪变,由于涉及自身利益,对员工观念转变影响甚大,同时能够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保障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是在后勤服务保障方面,以合同管理为中心,建立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树立新的服务商品化的观念。要充分发挥服务保障经费的使用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制为保证,改革预算与分配制度,建立新型的机关后勤保障机制。当前应着重抓好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的建立,促进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监管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动服务机制转换,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这是推进后勤服务商品化,进而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措施。  四是在后勤服务市场化方面,树立新的市场保障观念,把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去做。过去我们有一个教训,就是管得太多,大而全,小而全,现在外部条件变了,我们一定要转变这种状况,就是要把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去做。比如幼教、班车、餐饮服务等,政府采购也可以交给社会上的招标公司去做。交给市场去做,不是简单地推出去不管,而是在利益比较的前提下,把我们做不好,或由我们来做成本太高的事情,交给市场,充分利用社会分工协作和市场资源,由市场在竞争中为我们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牵涉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方方面面的情况之复杂,是前所未有的。如何以理性的思考,切实转变观念和认识,将使机关后勤迎来一次发展的大机遇。这是笔者从后勤看市场得出的深切体会。262000年 第8期 《中国机关后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