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后勤管理科学化(深化后勤体制改革)
我看后勤管理科学化
孙昭伦
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破除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思想,并以此指导后勤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第一,要提高对新时期后勤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后勤工作。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后勤部门“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十分重要。”江泽民总书记为国管局题词“机关事务工作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李鹏同志在接见全国政府系统机关后勤改革座谈会全体代表时也指出:“机关后勤是一条战线,没有机关后勤提供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就很难提高”。去年,朱基总理在接见全国机关后勤改革座谈会代表时指出:“希望做机关事务工作的同志,要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要着眼全局,扎实工作,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为机关服务”。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基等许多领导同志的讲话和题词,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后勤工作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机关工作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是新时期后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后勤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在思想观念上能否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具体行动上能否关心和支持后勤工作,是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二,要注重确立创新思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科技、新知识、新观念、新手段已融合到后勤管理的各个领域,以往的传统管理、计划管理、单一的行政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后勤管理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特别是从事后勤管理的同志善于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确立创新思维,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和思考后勤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后勤工作的新规律,创立新的管理方法,创造新的管理手段。确立创新思维,就是要注重从后勤工作的系统性、开放性、保障性等特性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思考问题,善于学习研究和大胆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管理成果,使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客观、更全面和更能适应现代后勤管理发展的需求。 第三,要树立后勤不后的超前意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传统意义上对后勤工作的比喻和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后勤管理工作不仅要在行动上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树立超前意识。要善于认真地总结后勤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开展后勤理论和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形成具有后勤特色的管理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指导和武装我们的头脑。从而使后勤管理工作不仅做到有效,更要做到主动,不仅在行动上做到“先行”,更要在思想上做到“先行”。 第四,要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实践。理论是手段,实践是目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只有付诸具体管理实践活动,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要求我们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后勤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任何管理行为都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管理者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又是管理思想转换为管理行为的具体体现。在运用科学思想指导后勤管理的实践中,我们要大力发扬江泽民同志倡导的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切实转变管理作风,改进管理方法,深入后勤工作第一线,了解掌握真情实况,对后勤改革和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形成符合后勤实际的管理措施,使科学的管理思想转化为推动后勤建设的现实成果。 后勤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专业。管理科学化是深化后勤体制改革,促进后勤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管理科学化,就要有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程序。这是我对后勤管理科学化的一点看法。 (作者: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业务指导处处长)122000年 第10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