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工作研究)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0-10-01 10:29 来源:国管局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徐 进  

  最近,劳动社会保障部提出了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督指导”,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目前,机关服务经营单位无论是企业还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大多数实行的是传统的分配制度。只有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种分配理论将消费品分配扩大到生产条件、生产要素的分配。至此,收入分配理论的思想禁区被冲破,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挣脱了姓“资”姓“社”的樊篱。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晰和具体化。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要素组成,劳动力属人的因素,生产资料属物的因素,包括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厂房、信息等。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土地、技术、经营管理等都是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要素引伸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由各自所属的市场决定。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即一定社会中生产要素归谁所有和支配处置的权力,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人们通过以生产要素所有权而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这种报酬被限定在个人收入分配的范畴内。  我国传统的经济学将按劳分配固化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剥削社会的分配方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导致了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而且,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还在不断增大,单一的“按劳分配”理念显然是落伍于时代了。事实表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的分配形式之一。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有: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当前,首先要在实行股份制改造或产权清晰的竞争性企业试行职工持股制度,逐步完善职工持股分配办法,将职工劳绩与企业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高新技术企业试行技术入股办法,把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折股分配给发明创造者;在没有条件实行入股的企业可以实施科研项目成果奖、销售收入提成等办法。  二、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点  目前,理论界普遍的观点是:按劳分配本质上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从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的学者指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分配方式,前者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相联系,后者和生产资料非公有制相联系。  笔者认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以产权制度等项改革为基础,通过改进和完善分配方式,根据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二者的结合的基础是市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培育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没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关键是使劳动收入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按劳分配应主要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来确定工资,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干扰按劳分配,工资和利润不能互相侵蚀。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配套改革。对此深圳、上海、浙江等省市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当前,国有企业正在建立新的法人治理机构,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在分配中所占权数,从而达到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服务实体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