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难全面推进结算制度的建立(深化后勤体制改革)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1-02-01 09:0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克服困难全面推进结算制度的建立

王春林

 建立机关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是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按照147号文件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结算制度,从1999年起进行试点,2001年普遍实行。为此,我们在1999年印发了《关于在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建立机关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试点的通知》,在农业部、文化部、环保总局、国管局和有色局五个单位进行了建立机关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2000年又印发了《关于在科技部等部门进行建立机关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扩大试点的通知》,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税务总局、煤炭局、知识产权局和对外友协等部门进行了建立机关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扩大试点的工作,同时印发了《关于建立机关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的意见》。《意见》就建立结算制度的原则、结算项目和方法、结算资金的来源以及建立结算制度的相关工作做了规定和说明。

 一、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算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们要充分肯定,但试点期间也反映出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结算制度的顺利推进。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各试点单位建立结算制度遇到的最大难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紧张,难以满足需要。由于国家财政对行政经费的满足程度存在较大的缺口,按照目前的预算标准,机关在后勤保障经费方面的供给是短缺的,对后勤部门提供的服务和保障很难按实际需要在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二是经费来源不一,渠道多样。正由于机关后勤保障经费的紧张,使得各单位为满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需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挤占挪用大事业费及其他经费,有的从后勤部门的经营创收中拿一部分弥补等等。

 (二)结算项目和标准问题。建立结算制度,实行有偿服务,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要确定合理的结算项目和标准,制定有效的结算办法。从目前情况看,各试点单位虽然提出了各自的试点方案,也相应确定了收费项目和标准,但其合理性、准确性和可行性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与机关取得完全共识还存在难度。一般来说,由于机关经费紧张,从节约财政支出角度,机关总是想少花钱,多办事,想利用有限的经费取得最大的后勤保障效益;而后勤部门从后勤事业的发展和人员安置的角度,特别是面临自收自支的发展方向,在考虑为机关服务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从自立和发展的角度考虑经济效益,两者的出发点和关心的重点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少的矛盾,特别在大楼的管理方面,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标准,双方的协商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如何确定客观、合理、可行的结算项目和收费标准,是全面建立结算制度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三)人员和管理问题。建立结算制度的目的是在机关和后勤部门之间建立一种经济交换关系,促使后勤部门逐步走向自收自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这不仅要求后勤部门要减员增效,而且要加强管理,转换机制。但从中央国家机关目前的总体情况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后勤部门仍存在人员过多,劳动效率不高的问题,这是全面推进结算制度建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巩固试点成果,全面推进结算制度建立从中央国家机关两年来的试点实践可以看出,尽管试点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全面推进结算制度建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147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2001年,在中央国家机关普遍实行结算制度,这是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其次,结算制度的建立符合机关后勤改革的总体发展方向,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逐步建立结算制度是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要途径;

 第三,两批试点单位两年的试点工作为全面建立结算制度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实践基础;第四,国家预算体制的改革,部门预算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解决结算制度建立中预算体制不顺,经费来源不规范等问题提供了契机;第五,中央国家机关行政办公用房管理的不断改善和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结算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央国家机关全面建立结算制度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在全面推进结算制度建立的工作中,尤其要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宣传和思想工作,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建立结算制度重大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推进结算制度的建立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涉及到机关和广大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非常必要。特别要使广大后勤干部职工认识到,结算制度的建立,不只是经费拨付方式的简单变化,而是一种体制的创新,是机关后勤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的保障方式“拨”到市场经济公平交易中“算”的重大转变,意味着机关与后勤部门经济关系上的分离,后勤服务由内部产品向社会商品的转化。推行这样一种制度,就是要在机关后勤工作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在机关与后勤服务部门之间建立后勤服务和商品交换关系,创造一种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环境,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后勤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这是深化机关后勤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后勤服务实现社会化的必然途径。

 第二,完善配套的制度和办法。根据试点反映出的问题,全面推进结算制度的建立需要在一些政策方面给以强有力的支持。一是有关部门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指导性收费标准。目前,我们正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协商拟定《中央国家机关办公楼(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和《中央国家机关办公楼(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二是结合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有关后勤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合理分流人员,并逐步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接轨;三是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研究提出机关后勤部门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明确权、责、利关系。通过结算制度的建立,逐步使机关后勤部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

 第三,结合部门预算的实施,规范经费来源,把结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中,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来源问题,并逐步保证这部分经费的合理支付。

 第四,机关后勤部门要适应结算制度的建立,加大转化经营机制的力度,增强自立能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优势,弱化劣势,合理设计与把握产业发展趋向;在人事、劳动用工、分配等方面,引进企业的管理办法,增强内部活力;要加强管理,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树立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