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在后勤经济实体中的作用(理论探讨)
资本运营在后勤经济实体中的作用
陈 杰
资本与资本运营资本的定义有很多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为: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本身没有姓“资”姓“社”之分,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在运动中资本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其获利越多,生命力也就越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机关后勤改革中,我们也必须解放思想,树立起“资本与资本运营”的新观念。
资本运营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目的是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使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保值和增值,使资本更有效率并能不断实现扩张。兼并和收购是实现资本扩张的主要途径,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每一次兼并、收购并非企业资产的简单相加,更不是资本的盲目扩张。在所有的资本运营过程中,都伴随着企业资产的重组以及资本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内部经营管理战略手段进行有效吸纳和高度整合,使之转化为核心力量。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伴随着发生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而产权转让是其主要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对自己的资产,除自己直接经营外,完全可以进行产权转让。只要价格合理,卖出的是实物,收回的是资金,原则上是等量的,并无损失,出售一些不宜经营和经营不善的资产,收回其相应的代价可另行向效益更高的方面投资,这是合理的明智选择。过去,产品经济条件下的资产管理,宁肯让资产闲置腐蚀,也不能出让或作其他有利的经营,不讲周转,不讲投入和产出,这是自然经济形式下人们对实物占有和储存的旧观念的“后遗症”。这种“产权不流动、存量资产不流动就不会损失”的观念是陈腐的。树立国有资产价值管理和资本运营观念,加强产权转让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机关后勤经济实体改革与发展现状中央国家机关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机关后勤改革。总体而言,机关后勤改革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了后勤服务职能与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的分开,后勤服务职能在机构、编制、经费等方面从机关行政序列中划出,适应了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责、精兵简政的要求;二是成立了事业性的机关服务中心,初步建立了新的机关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初步实现了资本存量的分离和盘活;三是积极开展内外两方面的服务,发展后勤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后勤保障能力;四是后勤改革在观念上取得了突破,理论探索有了进展,职工的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思想水平、职业道德、服务技能得到了提高。
然而,这些有效经验的积累和成绩的取得,与机关后勤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后勤经济实体的改革和发展在产权关系、运行机制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权关系不清晰。有些后勤经济实体虽然已经成为名义上的公司,但产权关系本质上并没有把实体作为独立的法人来看待,实体的法人财产权得不到落实,经营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调动和激励,发展缺乏后劲;二是用人机制不灵活。后勤经济实体中,人员结构没有得到优化,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和方案没有得到真正推广和实施,外面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内部的不合格的人员辞不掉,严格影响着整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机关后勤经济实体的发展;三是观念转变不及时。许多同志总是拿自己和曾经一起并肩过的机关公务员比,比房子,比位子,比待遇,心里总是不平衡,“身在曹营心在汉”,既要拥有经济的报酬,又要享受公务员的待遇。
资本运营在后勤经济实体中的作用深化后勤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后勤经济实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服务经营方式,建立和完善复合型经济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发展机制,实现后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一点是抓住“资本与资本运营”这个重要因素,解决好“四个关系”,即管理与服务二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经济关系、收益分配关系、工作关系,充分发挥好资本与资本运营的作用。
第一,在“管好资产,用好资本”上作文章。要牢固树立资本运营在生产经营中重要性的意识,盘活后勤存量资产,用好各种资源。既要管住国有资产,又要搞活国有资产,要着力搞好资本的利用,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益,努力使物化的资本转化为有形的后勤保障能力。
第二,发挥资本运营在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方面的作用。后勤经济实体的发展一般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后勤经济实体处于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的状态,效益低,发展后劲不足,其根源在于忽略了资本运营的推动作用,没有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资本运营。
第三,以资本运营促优质服务,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通过资本运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后勤系统形成的封闭式、“小而全”,自我服务的服务体系和运作方式,建立新的富有活力的运作体系,树立新的服务观念,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通过改造、完善和提高,挖掘内部潜力,走扩大再生产的发展之路,占领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第四,通过资本运营,加强为政府服务的力度。后勤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为机关服务的水平。合理有效的资本运营,一方面可以增强后勤经济实体服务机关的实力,提高后勤经济实体的服务质量,为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后勤经济实体服务社会的实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政府分忧解难。对后勤经济实体资本运营优化管理的几点想法第一,组建后勤服务集团。根据党的十五大思路,后勤实体也要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也就是说,有条件的后勤服务单位,要按照资本运营的思想,实行经济实体的兼并、收购和联合,以资本为纽带,加快资产的重组和整合,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发展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后勤服务集团。第二,理顺产权关系。目前,机关后勤经济实体大都是在《合同法》颁布前建立的,很不规范,产权不明晰,经营管理混乱。因此,搞好搞活后勤经济实体,发展后勤经济的前提是:对现有的后勤经济实体进行规范,严格按照“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来做,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第三,建立“四自”机制,把后勤经济实体推向市场,要做好资本运营工作,必须按市经济规律进行运作,这要求机关后勤经济实体要把自己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而不是以前的那种在机关羽翼下生存,不愁吃、不愁穿,不参与市场竞争的实体。只有在市场竞争中,资本才能寻求最大的利润。第四,要在提高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干部尤其领导的整体素质是深化机关后勤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前推进后勤经济实体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求干部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改进工作作风,用“三严四自”(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来规范自身。其次要求干部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会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后勤改革,大胆创新,提高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水平。
第五,调配支柱产业,防止战线过长。加强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收缩战线,培养拳头产品。宾馆旅游业、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汽车服务业是机关后勤经济实体的支柱产业。而对与这些主导产业不相宜的经济项目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果断地予以出售或产权转让,避免资源浪费或低效耗费,以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集中到支柱产业中。
第六,要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在进行资本运营和对机关后勤经济实体进行全面改组、改造的过程中,只要有利于服务机关,有利于提高后勤实体的质量和效益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同时,更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和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国家带来损失。
第七,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对机关后勤改革的队伍建设,要真正坚持精干、高效、全心全意为机关服务的原则,做到:一要人少,二要能干和肯干,三要专心专意为机关服务。工作人员要满负荷量,一专多能,不能“单打一”。
第八,坚持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的原则。资本运营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资本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后勤系统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的原则,减少国家投入,不能不计成本,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302001年 第3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