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内涵(精神文明建设)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内涵
张国威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提出要“以德治国”,贯彻这一指示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作为每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的,是每一名党员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但是,我们很现实地看到,不少党员甚至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淡忘甚至完全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已经蜕化变质,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为历史的垃圾,为人民所唾弃。今天,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已有精辟论述。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话题,我们已经谈得很多,其政治意义、哲学道理、实践内容,几近耳熟能详。我认为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对党员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全社会成员的道德约束;不仅仅是政治哲学的理性概念,也有丰富生动的实践内容;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一个历史时期的道德精神的精华,更具有永恒的道德魅力。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是扬善抑恶。为人民服务具有悠长的历史源流,其道德基础广泛深厚。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自身道德情怀的关注,其核心就是扬善抑恶。可以说,虽然我们的前人并未提出过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但却有着和为人民服务相近的思想。我们的先哲们已经从自然界万事万物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性中,深刻地体察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为他人作出牺牲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思想核心就是“仁”爱;老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出要把对自己父母子女的爱推己及人;孙中山先生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世界上许多宗教也都特别强调道德的是非评判,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基督教宣扬“行善者上天堂,作恶者下地狱”,其实质都是警示人们行善积德,做道德上的好人。所以说,即使在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仍然能从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力量在于赢得人民的信任,具有推动事业成功的价值。我们常讲为人民服务是无私奉献,是艰苦付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奉献与付出的同时,我们也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而且这种收益与回报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即使没有物质上的,也必定会有精神上的。而且应该承认,物质上的收益与回报是可量化的有形的,只有精神上的收益与回报是无穷的无形的,更丰厚,更长久,更能使人从人生观价值观的满足中得到平衡与快乐。一个时刻把人民装在心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必然能排除私心杂念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想方设法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得到人民的信任与赞誉呢?这样的人道德精神如何能不富有呢?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商家不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讲商业信誉,很难设想这样的商家不会倒闭;反之,如果一个商家不但在产品质量上、售后服务上很下功夫,而且甚至在产品细节设计上、价格水平上都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这样的商家怎么会不发展壮大呢?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古今中外的历代统治阶级都深刻认识到顺乎民意对维护统治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汉初统治阶级吸取秦亡教训,宣扬“以德为政”,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等怀柔政策带来的辉煌;至于像路易十四那样“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统治者,其结果只能是自取毁灭。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时代特点的准确把握,明确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党的宗旨,规定为每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立足人民,扎根人民,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修养和自律。为人民服务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其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条原则,更具有生动具体的实践内容。就国家工作人员而言,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就是要破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狭隘观念,破除当官做老爷的特权思想,改掉高高在上的官僚习气;真正牢固树立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价值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一种责任,努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真能如此,就不会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个人捞好处,为亲朋谋“福利”,就不会为了一部分人的私利而漠视甚至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正当利益,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豆腐渣工程了,隋香事件也不至于一拖就是十年,住超标房、坐超标车的现象估计也会日渐减少。表现在工作上,就是要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奋务实,开拓进取,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能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浮于事混日子。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人民到底需要哪些服务,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表现在为人处事上,就是要提高个人修养,谦虚谨慎,心胸开阔,与人为善,慎始善终。中国儒家学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其逻辑起点在于修身养性,就是要达到“慎独”的最高修养境界,也就是不论有无社会规范约束,有无他人监督,都能始终如一,人前人后是同一副面孔,是同一个自我,也就是说是从心灵深处达到了道德的完全自律。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能从思想灵魂深入真正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就不但能够全心全意地去主动实践之,而且会把它作为一种行为乐趣,从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获得快乐,从他人的幸福与满足中体验幸福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