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级后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市县后勤)
广西县级后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
郭文明
县级后勤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县级后勤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老一小。老是老模式、老设备、老人队伍;小是小资本、小摊子、小打小闹。十年前,后勤改革推动了后勤服务面向社会,走上市场。凭着计划经济时期拥有内部市场等优势,刚一开始县级后勤经济颇有些雄心勃勃的冲劲。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其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原有的一些优势和特点正在逐步丧失,与省(区)市级后勤经济的发展形势相比较,无论在信息收集、资金筹措、人才储备方面,还是在技术创新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据调查,广西80%左右县级后勤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困境。而造成可持续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信较差,融资渠道受限制。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这成为困扰县级后勤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虽然县里都有银行、城市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存在,但由于县级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服务重点必然倾斜于如国企改革、小城镇建设,科技开发等等。而新兴的后勤服务经营实体,如今还想依靠领导批条、财政拨款已是不可能的。有些好不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由于体制落后、基础薄弱或其他原因,未能有效经营,使贷款质量得不到保障。有些依靠民间集资或高利息借贷形式促使其发展,又由于成本过高,增加了发展难度,至使到期还贷困难,损害了资信形象。凡此种种,缺乏资金的必要投入,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受到弱化,困难是明摆着的。
二是宏观政策倾斜不够,缺乏必要的支持。后勤改革虽然在不断深化,后勤经济的发展也进入到一定阶段。但如何保持后勤经济发展的后劲,如何进一步维护后勤经济利益的相关政策,目前还没有一个在法律法规上的规范,后勤保障法制化建设步子缓慢,加上有关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物价等行业至今在改革配套上不够同步,使后勤服务经营实体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法制保障。客观上造成了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导致县级后勤经济的发展既缺乏活力,又缺乏竞争力。
三是自身原本存在的弱点越来越突出。县级后勤经济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且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表现在:有些满足于原来拥有的后勤经济支柱如内部招待所,汽修厂、幼儿园等,过去只此一家,“皇帝女不愁嫁”,待市场经济发展后,第三产业蓬勃兴起,行业竞争你死我活,陈旧的经营观念受到挑战,服务经营实体面临被淘汰的威胁。有些基础薄弱,组织形式落后,又缺乏经营管理知识,缺乏人才和技术,致使原有的一些优势不断丧失,弱化了自我发展的后劲。有些因为没有长远目标和规划,开始战线拉的过长,又没有注重自有资金的积累,在融资渠道受到限制,得不到信息服务和行业规范及指导的情况下,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最终导致县级后勤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展现往日的风采。 县级后勤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
(一)提高认识,树立必胜信心。从微观层面分析,既然政府机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契机,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转变机制,同时大胆吸收先进的服务理念,引进先进的服务技术,适时促进服务联合,就能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只要利用机构改革,实现人员合理分流,重组资产,调整结构,减少服务成本,就能进一步激活后勤服务经营实体的生机。只要在认真分析后勤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发展的有利时机,把后勤服务产业融入到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中去,融入到改革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中去,融入到县级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去,后勤经济的发展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外部条件,广大干部职工的信心和决心就一定能够重新树立起来.
(二)重视资信,拓宽融资渠道。据调查显示,县级发展后勤经济资金短缺的根源就在于承贷主体不良,贷款质量低,还贷能力差。因此,盘活服务经营实体,是提高融资信誉,获得金融支持的先决条件。而要盘活服务经营实体,必须要求后勤管理部门放宽宏观政策环境,搞活经营机制,提高经济综合素质。这包括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融入资金的严格管理和有效使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创新等等。比如:横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他们根据县级农村经济的特点,因地制宜,贷款种植甘蔗种苗,年收入十多万元。由于项目选得准,敢于创新,不但收益较好,而且获是成功经验。又比如:来宾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他们采用“借鸡生蛋”的办法,引入私营企业资金120多万元,办起一家酒楼,通过有效经营,不仅在融资期限的三年内还清款项,也为自身的持续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他们在此基础上,正在谋划更大的发展。由此说明,只要重视资信,融资渠道还是可以拓宽一些的。当前,县级后勤服务经营实体可不可以利用国家已经出台的关于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各项政策,获取金融支持。可不可以采用引资、合资、集资、股份制等多种融资办法,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但无论如何,盘活经营实体,树立良好的资信形象,才是最重要的。
(三)争创品牌,赢取各界支持。后勤服务经营实体在盘活自己,提高资信的同时,就要解决品牌战略问题,总结那些县级发展后勤经济的成功经验,就是必须创出自己的名优品牌,才会赢得市场。而要创出名优品牌,就必须打破一老一小的传统格局,从做大、做精、做强下功夫。 灵川县机关事务管理局有胆有识,敢为人先。他们以预售房方式投资1000万元,建起一个拥有20000平方米的商贸城,收到了很好的效益。目前,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联合筹资7000万元,建设一个780亩地的农贸批发市场。北流市(县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多方筹资,多种经营。办招待所,又办幼儿园,搞粮油加工,又搞果园开发。规模大了,以综合效益保证了后勤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博白县、永福县、荔浦县等机关事务管理局不求大,但求精。他们深挖潜力,硬是把原有的职工食堂、小卖部、小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不但赢得了机关干部职工的赞誉,也获得了社会好评。 藤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从一开始他们就提出: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强。他们前几年创办的煤气公司,如今以一流管理一流的品牌,占领了全县市场。 如果说把品牌做大,使灵川县的敢于创新偿到了甜头;做精,使博白县的善于盘活闻到了清香;做强,使藤县的精于竞争听到了赞歌。那么,县级后勤经济一旦能把自己的品牌在做大、做精、做强三项齐美,不但会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也会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练好内功,增强发展能力。县级后勤经济自身的弱点主要表现在组织形式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含量低,人才缺乏等,因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上述灵川县等单位的成功经验,正好解决了这些矛盾
。 一是深化改革,切实转换服务机制。灵川县等单位之所以在发展后勤经济方面取得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在机构改革中注重实质内容的深化。如藤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不留恋行政饭碗,中心改成事业编制后,他们以灵活的机制运行于市场。短短几年,不但保障政府职能的有序运转,也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县级后勤服务单位,如果未能彻底割掉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尾巴,畏头畏尾,要想使后勤经济获得大发展是不可能的。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经济综合素质。发展后勤经济是一门新学问。对于过去处于非经济化、非经营型的后勤服务来说,不仅缺乏知识、缺乏经验、也缺乏人才。因此,凡是在发展后勤经济取得成功者,都贵有自知之明,他们都非常注重加强学习。因为只有学习,才能使他们既懂得管理,又懂得经营;只有学习,才能使他们了解信息,把握市场。在他们中间,有些进校深造学习,有些走出去取经考察。为了适应需要,在领导班子专门配备懂经济的人才,在服务经营实体中专门培养经济骨干,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其目的就是一个:提高经济综合素质,适应发展后勤经济需要。
三是不断创新,保持发展后劲。如果没有创新,横县不会打破行业封闭状态,让机关服务人员去地里种甘蔗苗;如果没有创新,灵川县不敢摈弃小资金、小摊子,去搞大规模的房地产;如果没有创新,博白县怎能在大部分职工食堂面临倒闭关头,使旧貌换新颜。当然,要想在发展后勤经济上有所创新,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所创新。创新既是发展的动力,更是发展的源泉。
县级后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我们不被困难吓倒,要知难而上,去创造条件发展,县级后勤经济的未来才有希望。(作者:广西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2001年 第5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