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三个代表”重在实干(纪念建党80周年)
实践“三个代表”重在实干
——福州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纪实
本刊记者 晨 兴 特约记者 薛荣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酬勤,收获来自勤耕耘。让我们的镜头走近机关后勤群体中的福州后勤人,他们以每一音符唯弹“克己奉公”,每一节律唯秉“责任重于泰山”的情怀,谱写了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旋律的后勤诗与后勤歌。兴事事争一流风气创“三优一满意”机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幻化景象,深深令人向往,频频令人深思。千棵万株的梨树,正是抓住“春风吹来”的机遇,绽放出令人神往的美景,开创事业应如是,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则往往成效斐然。
福州后勤人,以国务院机关倡导的“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之“三优一满意”活动为载体,结合福州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重大举措,与市直党工委、市爱卫办联手在市直机关中广泛开展此活动,机管局本身更是率先力创之。 一是为创设市直机关优美环境,一流环境,攻坚“洁亮绿”工程。依托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地处乌山风景区的特点与优势,大行洁、亮、绿。先后投入“创卫”资金共达970.6万元。在总投资中,硬件基础设施达838万元。新建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大楼,集食堂大厅、宴会大厅、领导餐厅、标准客房、会议室、文体大厅为一体,仅6个月就施工告竣并交付使用,为机关干部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场所,深得各方好评。为了尽快解决车队旧房年久失修,车库脏乱差问题,又自筹资金建就了机关车队综合楼,集车库、车队办公及餐饮、招待于一体,仅7个月就建成投用,大大改观了机关车队停车、办公条件。另外对大院的环境绿化、道路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造,绿化面积51,04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65.9%,建成了融绿化、美化、整洁、卫生、文明、舒适为一体的办公环境,使乌山大院初步达到花园式的机关环境标准,加快了乌山大院向园林式办公区迈进的步伐,也为福州市的园林绿化“创卫”达标和创建文明机关大院起了表率作用。
二是为立足市直机关优质服务、一流服务,攻坚“星级化”工程。福州年年有国际性重大活动。如1988年纪念福州建城2200年暨“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共筹划安排了79场重大活动,内容涵盖项目招商、商品展销、内联协作、前景研讨及高尚文体等。宾客有来自12个国家(地区)的13个驻华使领馆官员,38个国家的一百多个财团代表、侨台商代表和世界各地60多个华人社团及国内17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地方代表团共6000多人。广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是福州招商月活动的宗旨之一。作为该项活动的后勤服务总协调,只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以“星级化”的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周密布置、积极协调,保证提供全方位的最佳服务,使数千中外嘉宾无处不逢笑脸相迎,无时不感宾至如归。为招商月的外引内联取得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唱好了优质、一流的后勤服务接待软环境这台戏。
三是为主导后勤机关优良作风、一流作风,攻坚“勤廉公”工程。勤政、廉政、奉公,是党政机关应当反复咏叹回旋的主旋律,更是后勤保障机关应当绐终高悬的不夜明灯。于是,大力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于一体,创建活动与党、政、纪、监察同步进行,全局干部职工向灾区、贫困地区献爱心、送温暖热情踊跃。同时,机管局同市直机关党工委与永泰县清凉镇乐山村建立挂钩扶贫点,“一把手”李景雪局长,为此三番五次远涉深山,联系协调解决了23万资金,修通了县城至村里的14公里机耕路,为该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全局上下学习气氛浓郁,把加强机关管理与提高业务素质相结合。加强互相沟通,杜绝推诿扯皮,履行岗位职责,严格考勤考核,从而树立了务实高效、廉洁奉公、文明开明的机关作风。不仅机关如此,局领导与机关各处室,也将过硬、优良机关作风渗透督导于对应协调的各基层单位与各项工作。市直机关幼儿园获评省“优质园”,为机关子女提供了一流的保教园地。机关食堂成为市直机关饮食服务的“创卫”典范单位,并在此举行了创“三优一满意”现场观摩会。机关车队连续六年被市交警支队、市交通安全协会评为安全先进集体。市直机关澡堂也连年获评市直机关与鼓楼区的文明先进单位。这些成效的取得,正是基于这样的一流作风,优良作风,才使机关精神付诸机关乃至基层群体或个体的有机运行。
创“三优一满意”机关,树人民公务员形象,做机关满意的后勤人。这是国家的方略,各级的倡导,也是所有机关,所有国家公务员,所有后勤机关,所有后勤工作者的愿望。机管局的“三优一满意”活动局面,无疑是市直各机关广泛开展该活动的缩影,也是福州后勤人借东风而绽百花的形象写照。拼殷殷广厦千万间赢机关职工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的伟大情怀,令人感喟,更令福州后勤人汗颜。机管局管的是“房子、车子、票子”,缺的还是“房子、车子、票子”。据统计,截止1994年,市直机关干部职工缺房、紧房的干部职工达两千多户,而机关大院的办公楼,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绝大部分已成危房。1995年前后,经多方努力,市财政拨款购得住宅170多套,其供需落差无疑杯水车薪。提起分房工作之艰难与复杂程度,简直令人头疼。机关的住房办公房窘况,委实令人心焦难安。1998年前后,机关干部的住房难问题,摆上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通过了机管局征地32亩开发建设方案。即由机管局自我融资,自求平衡,自行开发建设,建十座八层住宅468套,总建筑面积逾6万平方米。方案是有了,可资金在哪里?如何在工薪阶层与办公经费紧缺的机关干部与市直机关中融资?如何才能优质、高效、优惠地造就并供给几百套的上乘住宅?真可谓问题成串、困难重重、心虚脑胀。是推托还是承接?有道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这一工程能够成功实施,新建房与紧房户调剂出的旧房,便可使近900多户机关干部职工安居乐业。该项目为市直机关所瞩目,更牵动着市直缺房、紧房干部的期待。为了这一聚人心、暖人心、安人心工程能化虚为实。作为机关的后勤人,深感没有理由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结一切可以集结的力量。即不能不拼,不容不搏。于是,调兵遣将,组织精干队伍;集资融资,发挥整体效能;调查摸底,先行给配缺房、紧房中的最急需;廉洁奉公,依法而规范地组织实施开发。福州市直机关象园住宅小区,即将一一拔地而起的住宅楼,无不牵引着各级各机关的关注,倾注着众多市直干部职工的热望,也浓缩着唯愿做机关满意的后勤机关、后勤工作者的无私与情怀。机管局的壮举,赢得了市直各机关的赞誉与支持。仅一个月的时间,就破碎原厂房地下水泥基础承台几千立方,实现“三通一平”。紧接着进驻四家施工队伍,同时开工。整个工地一片你追我赶,一派热火朝天.
与此同时,由机管局组织实施管理的原市政府招待所改建工程,即新建福州人民会堂、福州大饭店两大楼工程,由于资金缺口大,亦需多方协调,力争快上。机关大院内,由于历史原因,机关食堂与机关车队已被“判”危房,且设备简陋破旧,可这又是关系到院内几十个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用餐与市级公务用车的正常运转之大事。另外,大院内大部分机关搬迁工作,也须紧锣密鼓地推进。常言道“战急左右开弓”,机管局更有甚为数箭并发。几位副局长硬是各领一方人马,各显其协抓工程之优质、安全、高效,又要兼顾日常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基本功”。诸如市级会务、公务用车、机关财务、大院管理、企业经营等等的正常运转。如何才能运筹帷幄,四方有术,八方稳妥,真可谓千头万绪,一发全身。尽管施工队伍为招投标中择优录取,尽管聘请了市纪委与监理公司全程监督,局主要领导仍是心存警醒,唯恐出乱,从象园小区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到安全建成的年余时间里,几乎每日往返施工现场,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管副局长与几位具体负责施工管理的处长、主任们,更是几乎吃住在工地。就这样,仅用一年半的时间,福州市第一个相对集中的机关干部住宅区形成,十座“市优”公寓楼圆满告竣。竣工剪彩日,数百机关干部喜形于色地从新楼前工作台上领走一串串钥匙所形成的喜庆氛围,委实消融了福州后勤人积累了一年多的艰辛与劳苦,然而,却难冰释情感上的心理负重。由于数楼并建,工地处处,几位副局长都在繁重的事务与紧迫的时间中积劳成疾。分管象园工地的陈天霖副局长因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分管人民会堂、福州大饭店工地的江水官副局长身患重疾,多方求治;而分管大院内施工的杨友田副局长也一度拖着扭伤的脚,坚持上班;主管李景雪局长自己也两度住进医院,而且,都几乎是前一时辰尚挂瓶,后一时辰已在工作现场。多么不容易啊!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那是融注了全局上下多少的日夜兼程,多少的含辛茹苦。虽如是,他们还深深感到做得不够,还应该改造改建更多的干部住宅,以期市直机关干部基本解决住房问题。市直机关尚有14座危、旧住宅须改建,机关大院亦有几十座建于五六十年代的办公宿舍楼须改造。新的构筑蓝图已在眼前铺开,新的构筑框架更呈任重而道远。探后勤管理创新路求桃李垂杨相发挥.
先人有诗曰“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无论是一个机关还是一位领导,能创一番事业,无疑是聚各方力量,集群体才智,走创新发展之路。机关工作千头万绪,归结起来就两大块,一为政务,一为后勤。作为后勤机关,后勤工作者,机关后勤工作更是亘古永恒的话题,是一篇永远做不完的文章。福州作为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其机关后勤工作就更有其自身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他们正是基于这样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搭好后勤台,唱好后勤戏,做好“福州机关后勤”的新篇章。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与“创新、发展”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南与主题。当今的后勤服务导向,已向“星级化”的标准迈进。这就要求后勤机关在向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迈进的同时,善于从服务于“机关”这一着眼点出发。根据机关服务自身的规律与特性,即政治性、安全性、稳定性、福利性,对整个服务对象的群体与个体服务流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尤其是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重大活动安排,更是要“于细微处见精神”,顾全大局,充分发挥整体效能。正是如此,福州市的后勤管理成效有了长足的进展。形势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不能不寻求创新发展,不能不引他山之玉。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用途,杜绝一些不良现象,他们结合本地情况对“政府采购”这一他山之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筹措。首先在“公务用车”等大宗机关用品中作了有效的尝试,且在实施计划与制度中不断完善。机关后勤管理中,无论车子、房子、还是票子,都与“钱”结缘。要想更有力更有效地搞好后勤服务与保障,就要开拓发展经济。于是,1995年,福州后勤服务总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成立伊始,一无经济基础,二无专业人才,就连公司办公的“窝”也缺。就在这样的起点上,总公司先后孕育出形象策划公司、物资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子公司。近六年来,公司创利可观,得以调用新建上乘的机关车队,配备了机关服务中心一流的餐饮、文体、会务、住宿等一整套设施设备,资助了象园小区的开发建设,贴补了机关大院的维修与改造,以及部分机关的福利补助等。足见后勤服务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公司本身也有了自己崭新而上乘的办公场所与设施设备。
福州市后勤服务总公司创下了不菲的经济效益,福州市机管局近六年来新建或合作开发楼房共15座,建筑面积逾十二万三千平方米,经手或涉及的工程款达二、三个亿,更有年年不断的旧房维修,年年再续的机关配车等等。其中,会有多少中饱私囊的机会,更不匮乏收取“回扣”的路子。然而,全局上下清正如一,清气盈梁,一味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单位,一拨群体,亦或单体个人,要创一番事业,想工作红红火火,就要造就一批同心同德、正气勃然的“班子”与队伍。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业务结构、年龄结构乃至性别结构上寻求优化组合。福州后勤人不会忘记,李景雪局长接管后勤机关伊始,翻开原班人马的知识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局上下两百多干部职工中,仅有一个大学、几个中专学历者,怎不令人紧头皮又锁双眉。于是,结合机构改革与公务员制度的试行,既多方外引也积极内培。一是从上级机关引进,以及在公开竞考中吸纳人才;二是提供并鼓励各种培训、进修、自学的机会与途径;三是忧部队所忧,想军人所想,分担“军转安置”之难,前后接纳了几十位转业退伍军人。如今的机关在编干部知识结构,除几个中专文凭外,皆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他结构方面,也可谓基本“优化”。发现、引进人才是基础,培养适用人才是关键。识才、爱才、用才、育才,是身为领导者应有的品德与责任。多年来,局党委秉着唯才是举,任人为贤的原则,始终对人才予以关心、教育与培养。局党委为了赢得全局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劲,不敢言“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至少是对部下付出了真切与厚爱,视部下如手足。为了解决部下的后顾之忧,对于他们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工作问题、健康问题等等,他们往往是予以想方设法,不辞几次,十几次,乃至几十次地多方协调,直至问题的圆满解决。有道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上者当身先士卒、不耻下问,才能赢得人心,上下如一。正是在人员结构上的优化组合,正是领导班子的齐心协力,尤其是在人员结构上以转业、退伍军人为主体的福州机关后勤人,在构筑后勤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中,坚持“三讲”,虔秉奉献,发扬军人的正直、豪迈与拼劲,以及“国家公务员”所应有的素质、美德与才智,才创设出福州后勤管理的新篇章。
人生几回凭往事,山形依旧卧东流。福州后勤的累累硕果,串串光环,时常闪烁在他们的心里,也不断鞭策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千里马脚下岂只千里,福州后勤人要用今后的工作实绩,再展后勤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