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后勤历史沿革与后勤历史人物(续)(纪念建党80周年)
机关后勤历史沿革与后勤历史人物(续)
白振刚
政务工作与机关事务工作分开是建国后机关后勤体制的创新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后,根据新区、老区的不同情况,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办公厅(秘书厅)之下,都设有总务处或行政处。
在新解放的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为政权机关,以北京市管会为例,在军管会内部设秘书长,秘书长之下设行政处。
建国前夕,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设庶务(总务)、招待(交际)、警卫、人事、预算等处(室)。这些机构,在建国后,演变为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和政务院秘书厅的机关事务和安全保卫机构。
1950年政务院决定实行政务工作与机关事务工作分开,在周总理亲自主持下,决定成立了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下设总务、财务、供给、交际、人事、警卫、生产等职能机构和机关生产实体。1951年,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各级政府机关秘书长和不设秘书长的办公厅主任的工作任务和秘书工作机构的决定》,规定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掌管机关事务工作,条件许可的,可把秘书业务、研究工作、机关事务工作划分开来。
1953年9月,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形势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政务院在调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同时,在邓小平副总理的关心和主持下,决定将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改为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扩大了业务范围:(一)负责中央一级(包括大区)政府机关、党派、团体行政财务事项;(二)负责中央一级政府机关、党派、团体公用房屋的管理事项;(三)负责中央一级典礼、集会的招待布置、警卫事项;(四)负责中央一级各机关负责人的生活福利事项;(五)负责中央机关事务工作的研究改进事项;(六)负责其他机关事务和交办事项。明确“机关事务管理局是中央一级各机关事务的总机关”,明确方针任务是:“负责管理中央一级机关需要和可能统一管理的机关事务,并协助各机关研究机关事务工作,交流经验,健全制度,提高工作质量,以贯彻精简节约、克服分散浪费,保证各机关的业务需要和工作人员的物质生活。”1954年11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设立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主管中央国家机关事务工作。
六十年代,中央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内设机构也比较健全。局办公室——负责机关事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探索机关后勤改革;经费处——负责中央(含党中央、全国人大、政协及大区)行政经费管理;交际处——负责承办国家重要会议、典礼、宴会、接待工作;服务处(公安部分九局二处)——负责指定范围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级民主人士的安全保卫和生活服务;人民大会堂管理处(公安部八局七处)——负责党和国家在人民大会堂的重要活动的安全保卫和服务工作;总务处——负责中南海北区国务院机关等单位的后勤保障工作;各省市驻京联合办事处——负责各省区市政府驻京办事处的有关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劳动生产办公室——负责组织国家机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及270多个副食品生产基地的业务指导等工作;招待所管理处——负责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招待所的集中统一管理。
从管理局成立,历时50多年,国务院机构进行多次精简和改革,但作为国务院主管中央国家机关事务工作的直属机构,其地位和作用从未改变,而且业务不断扩展,职能不断加强。现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已有24个省区市设立了机关事务管理局。这些事实,有力的说明在建国后确定的“政务工作与机关事务工作分开”的机关后勤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建国后,为建立“政务工作与机关事务分开”的机关后勤体制而努力工作的历史人物,主要有:齐燕铭、余心清、刘墉如、高登榜。
齐燕铭(1907-1978)蒙古族。北京市人。1930年于中国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大同中学、中国大学任教。1935年参加革命活动。“一二·九”运动时,主编《盍旦》、《时代文化》杂志。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鲁南主任公署太行办事处主任。1940年到延安,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3年同延安平剧院刘芝明、杨绍萱等主持创作《逼上梁山》。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央代表团秘书长,在重庆、南京等地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后任中共中央城工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1949年2月,奉中央之命,主持接收中南海,再次担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参加与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的谈判,后任新政协筹备会副秘书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代理秘书长兼秘书厅主任,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代理秘书长兼总理办公室主任、专家局局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全国政协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等职,在统一战线工作、政权工作、文化工作、政治协商工作和机关事务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周恩来一位很得力的助手。他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以身作则,排除世俗观念,从事于繁杂的机关事务工作,以“通过事务工作达到政治目的”,为创建我国机关事务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机关事务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余心清(1898-1966)安徽合肥人。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早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系,后在冯玉祥部西北军中任职。北伐战争时期,曾任冯玉祥部开封训政院院长。1933年去察哈尔任民众抗日同盟军政训处处长。同年曾代表冯玉祥将军参加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去日本。抗日战争初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处长。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抗战胜利后,到北平任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政治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49年年初获释,随后任新政协筹备会副秘书长,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政府典礼局局长,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一任局长,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代理局长(局长方仲如,未到职),国家民委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典礼局局长等职。他是新中国著名的典礼专家,对新中国的礼宾工作和机关事务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齐燕铭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共合作”中曾并肩作战,结为挚友。在新政协筹备会和政府办公厅,他俩又朝夕相处,情如手足。1966年“文革”初期,他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后,齐燕铭刚恢复工作不久,便抓了对余心清的平反昭雪工作。1978年10月9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余心清的骨灰安放仪式。这时齐燕铭已是重病缠身,住在医院,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前往灵堂主持追悼大会。当时,谁也料想不到,几天后开追悼会,便是齐燕铭。这种生死连心的革命情谊,是感人至深的。
刘墉如(1905-1972)山西中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山西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晋察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总会第四支队队长兼政委,晋绥行署教育处处长,晋绥三分区专员,雁北行署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财政部副部长,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等职。他在国管局任职期间,完成了管理局向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转变,理顺了国管局的内设机构,特别是为适应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的发布,提出了逐步实行机关事务工作社会化改革和实行“货币工资化”的设想和措施,对机关后勤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高登榜(1914-1997)陕西延川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中央国民经济部工矿局局长。1938年,受党中央委派到新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被捕入狱,关押长达4年之久。1946年得以无条件释放并胜利返回延安,任陕甘宁边区交通厅副厅长。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铁道部办公厅主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宋庆龄基金会副主任等职。他在国管局任职期间,成功地进行了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他以开拓者的气魄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规律,组织制定了许多重要的规章制度,使机关事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培养出一支思想进步、热爱本职、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后勤管理干部队伍。他以其出色的工作和杰出的成就,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多次表扬;在改革开放后,他又积极倡导和热情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业绩显著,成为全国机关事务工作战线上一位深受尊敬和享有盛誉的领导人。(续完)2001年 第7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