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机关后勤体制创新的基本框架(深化后勤体制改革)
未来五年机关后勤体制创新的基本框架
王 德
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向前迈进的行动纲领。《纲要》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机关后勤战线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加快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就必须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高举创新旗帜,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管理体制、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后勤事业全面发展。
未来五年机关后勤体制创新需要从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朱基总理关于“机关事务工作也要深化改革,要坚持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新时期机关建设需要的后勤保障机制”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尽快构建起有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时期机关建设需要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的新型机关后勤保障体制,这是世纪之交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来五年机关后勤体制创新的基本框架。
新世纪机关后勤体制创新,建立新型保障体制基本框架有三个核心概念,这就是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以下简称“三化”),“三化”是“十五”时期机关后勤体制创新要达到的根本目标,也是未来五年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三化”是新时期基本框架本质特性的高度抽象,它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新型机关后勤保障体制与传统后勤体制的根本区别。
新型机关后勤保障体制基本框架重点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
第一,以知识化为前提,后勤和监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办公区和公务员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提高中央国家机关物业管理水平。完善制度,加强指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办公用房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相关费用的参考标准和结算制度,加强对服务项目和内容、服务质量以及收费的管理。研究提出物业管理费、住房供暖费制度改革的意见。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加大投入,加快办公区、公务员住宅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强绿化、美化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努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文明社区建设,创建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配套、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办公区和公务员住宅小区。推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体制改革。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加强已售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研究制定改革住房管理体制的办法和措施,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物业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开放中央国家机关物业管理市场,实现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初具规模。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使人类社会从发展资源经济步入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生产的影响,逐步渗透到机关后勤领域。计划经济时代靠资源的堆积和人力投放进行的粗放式后勤管理与服务,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这种情况下,确立科学的后勤发展观,广泛引进和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从根子上改变凭经验办事情,拍脑门做决定的习惯做法,重点突出现代科学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广泛运用,实现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最后向信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是未来五年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根据这种发展态势,十五期间,机关后勤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走优化总量、调整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的科学管理新路子。
第二,以规范化为基础,后勤保障法治化稳步实施。按照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未来五年,机关后勤必须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上有所作为。逐步改变那种依靠行政手段、行政指令办事的现象,改变人存政举,人去政改的主观随意性和客观盲动性,逐步实现机构依法设立、服务依法提供、生活依法保障、整个后勤服务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的法治目标状态。根据这种目标状态,未来五年,要加快建立符合机关实际的后勤规章制度,充实、细化、提升现有制度与章程,在房屋建设、经费保障、生活服务、办公服务等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特别应抓紧制定后勤经费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福利保障、联合服务、后勤资产重组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加大后勤的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的制衡与约束机制。使后勤工作真正体现法的精神,按照法的规则与程序运行;使人民群众在后勤管理与服务过程中,能切实感觉到法的尊严,感觉到法的客观公正性。
第三,以产业化为手段,后勤运作市场化逐步完善。新型保障体制基本框架的立足点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内部结算,建立后勤服务的商品交换关系,使后勤服务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潜在商品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现实商品。特别是通过后勤服务的产品形式向商品形式的转化,在办公、住房、餐饮、公务用车、物资供应、基本建设、医疗、幼教、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打破福利化后勤的藩蓠,改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用市场手段对现有后勤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通过服务实体内部的改革、改组与改造,打破个体化一家一户办后勤的旧有格局,以产业化为手段,通过与社区服务业的整合,共同构筑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后勤服务的商品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和货币化消费,这是未来五年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运作原则对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四,以集约化为宗旨,使后勤服务社会化日臻成熟。这是新型保障体制组织形式的显著特点。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十五计划关于加快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冲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机关后勤组织格局、资本格局,使后勤管理与服务走规模发展。依托社会,贴近市场,重在创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发展路子,是当前机关后勤改革的根本要求。这种规模化后勤,建立在后勤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后勤作业方式高度联合的基础之上,因此,无论在保障内容、保障对象还是保障空间、保障方式上,都能体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点。未来五年构建新型保障体制基本框架,就是要在明确产业定位的基础上,继续突破福利后勤模式,建设开放的多层次、多水平的专业联合、行业联合(宾馆招待所、物业、餐饮等)、区域联合以及与社区服务联合的社会化后勤服务新格局。与传统体制不同,这种新格局更具有竞争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成长性的特征。
总之,基本框架体现了现代后勤的独立、开放、竞争、有序的特点,也如实反映了机关后勤生产力发展和机关后勤生产方式、分配形式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与传统体制相比,基本框架重点突出了管理制度、技术与方法、运作机制、服务格局五个基本尺度。新型保障体制基本框架,不仅格局新、标准高,而且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健全、资产关系明确、分配制度合理、保障制度健全。这既是未来五年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必然结果,也是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必然要求。2001年 第7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