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分析与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分析与对策
中国WTO研究会第一副会长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薛荣久
一、WTO与中国的加入。WTO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它是促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贸易发展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迄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144个,其职能有:为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贸易协定和协议的管理与实施提供便利,谈判解决贸易争端,政策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成员方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2002年开始,举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从1986年到2001年中国申请“复关”与加入WTO。2001年11月10日获准加入WTO。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2002年1月1日台湾以单独关税区加入WTO,加上原已是WTO成员的香港和澳门,成为一国四员。
二、加入WTO后中国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依据中国加入议定书,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与承诺。其结果,中国将出现以下的发展态势。
(一)对外开放。态势: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特点:从自主单边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WTO为基础的多边相互的开放;从货物、服务、投资的部分开放转变为全面的对外开放;从政策导向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WTO为基础的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机遇:正传递作用加大。挑战:副传递也将加强。
(二)市场经济体制。态势: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点:从自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内力与外力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进程加快;市场规范加强;市场主体加速多元化;市场规律作用加强。机遇:尽早实现“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加速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挑战:过时法规的不适应,既得利益集团的抵触;竞争的加剧;决策和观念的滞后;市场弊病的防治。
(三)对外贸易。机遇:整体继续较高速发展。特点:贸易经营权逐步全面放开;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出口,顺差减少;服务贸易所占比例提高;加工贸易继续大发展;贸易地位再升。挑战:与世贸组织成员竞争加剧;竞争方式的多样化;贸易争端增加。
(四)资本流动。机遇:资本流动加多。特点:欧美资本进入加多;中小外资进入增多;服务业外资进入量大于工业外资进入量;对外投资额加多;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挑战:“市场导向型”的外资引力减弱;外资影响加大;资本、人力、经营管理等制约对外投资。
(五)产业结构。机遇: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如轻工、纺织、煤炭、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机遇较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自有技术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结构调整与优化。挑战:自有技术少的产业,仿制多的产业(如制药业)受到强烈的冲击;农业、汽车、信息技术产品、原油和成品油及化肥将受到较大冲击;服务业中的银行、证券、保险业、分销和电信业受到较大冲击。
(六)企业。机遇: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企业,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真正脱困的国有企业,注意研究与发展的企业。挑战:改革不到位是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的企业;不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企业;市场行为不规范的企业;忽视研究与发展的企业。
(七)地区发展。态势:整体发展,但不平衡。机遇: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可持续发展力强的地区;地区带动和关联作用加强;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地区之间形成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的竞争。挑战:改革开放较晚的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市场秩序紊乱的地区;保护严重的地区;生存环境恶化的地区;地区之间竞争加剧。
(八)就业。态势:就业市场加快形成,就业机会增多,但就业压力加大。机遇:人才流动加速;人才价值逐步实现;收入拉开档次;高素质人才成为“篮球”;敬业精神强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挑战:低素质的劳动力;现代科技、管理、专业知识不足的人;敬业精神差的人;就业观念落后的人;农村溢出劳动力的消化;就业不足出现的社会不安定。
(九)国民素质。态势:整体提高,但部分可能下降。机遇:吸收先进的科学与文化价值;拼搏和竞争精神的培养;从“静态”民族变成动态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上世界,提高凝聚力。挑战:外来不良文化、国际“公害”等侵入与蔓延。
(十)两岸四员经贸关系。机遇: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改善;两岸四员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可相互组成经贸集团;为祖国统一大业奠定基础。挑战:两岸经贸关系不稳定因素加多。
三、对策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以扩大机遇,化解挑战。
(二)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掌握中国入世议定书的内容,学会运用。
(三)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执法、高效、廉正的政府。加强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馆和驻世贸组织成员大使馆的工作;作好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大清除“环境、信誉污染”的力度。
(四)加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六)提高企业应对能力。转变观念,勇于竞争;衡量竞争力;培育竞争力;维护竞争力;提高竞争力。
(七)大力培育人才。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本文为作者授课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