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后勤改革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2-05-02 11:19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浅议高校后勤改革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李 因

  后勤改革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首先,高校后勤现有的服务体系要逐渐从学校行政体制中分离出来,成为自主经营的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它们与学校的关系不再是附属关系,而是契约关系,其纽带就是市场机制。后勤服务单位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占领学校这个市场,继而向社会更广阔的市场迈进,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同时,要打破垄断,形成竞争,优胜劣汰,从而使学校得到最好的服务。没有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有这些改革。

    其次,学校不办社会,就要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业为学校服务,而且这个服务应是有保证的。如果一个地区社会化服务程度比较高,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就比较容易,如果一个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比较低,学校就难免要办一些“社会”。因此,实现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需要社会做出一定的努力。同时,政府也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在一定意义上讲,高校后勤社会化也是一种“政府行为”。

    再次,依靠社会力量解决学校后勤服务的一些问题,如教职工住宅、学生宿舍(公寓)、食堂和其他服务设施,都需要有具有一定实力的经营实体,并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双方互利,讲究投入产出和投资效益。学校让出的是“市场”,得到的是服务。在当前的形势下,吸引社会资金为学校发展服务,正是时机。

    实践证明,后勤改革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如果不转变观念,高校后勤改革就无法推动或流于形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从计划体制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树立市场运行机制的观念;从封闭运行的后勤服务转变为开放的后勤服务;由单向要求服务,转变为服务和被服务双方受益;由急功近利式的减人减经费,转变到首先着眼于体制和机制的变化。高校后勤职工要从被动迎接改革转变到主动推动改革,由等、靠、要转变到创新、闯路、开拓,由行政单位的角色转变到企业式的经营服务的角色,由“大锅饭、铁饭碗”的劳动用工制度形成的行政安置式的就业观念转变到按需设岗、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双向选择、合同契约的劳动用工制度所需的竞争上岗式的就业观,把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与市场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师生则应破除学校后勤服务是福利式服务的观念;转变为有偿服务的观念,由习惯于实物分配的思想,转变为适应货币分配的思想;由习惯于单纯依靠行政办法解决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到依靠行政的、经济的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后勤改革要形成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最终要落在体制和管理制度上。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都要体现新的管理制度。因此,后勤改革要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后勤工作的重要特点就是服务和管理,服务为本,管理当先,在任何体制下,只要抓好了这两点,后勤工作就能取得成绩。同一道理,任何好的体制和机制,如果忽视了服务和管理,工作都做不好。后勤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必须加强管理,充分体现改革的成果,防止重改革轻管理的现象。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过程不完整,执行制度不严格,粗放型的管理很普遍。所以,后勤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管理,通过改革加强管理,从管理上体现改革,提高效益。从这个观点看,后勤管理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劳动人事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管理,这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二是职能运行管理,如水、电、暖、卫生、节能等,这些管理可以出效益,突出地体现了后勤服务水平,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