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廖志涛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孩子的素质教育,尤其是逐渐接受了0-6岁教育这一幼教观念,使得幼教天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北京、上海涌现的爱婴中心、亲子园教育,充分地证实了幼教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幼教工作者的信心。孩子的父母积极参与教育,与幼儿园共同关心孩子的教育,说明家长的意识与观念有了改变与提高,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怎样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大多数父母仍感到困惑、迷惘。在实际生活中,家长们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幼教误区:
挫伤幼儿探究和认知的积极性
幼儿成长时期就是一个人探知这个世界的萌动时期,幼儿会以他好奇的心理、眼光去探究、认知周边的一切事物,任何东西对他而言都是在变化的,在他脑海里没有常规和定式,这是我们之所以要及早进行幼教的原因所在。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却没有认识到幼儿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时常以成人的看法看待幼儿行为,对他们一些幼稚、奇怪、不可理喻的问话往往采取不置可否、爱理不理,甚至厉声责斥的方式来对待,对幼儿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严重的。如果幼儿的探知欲望经常受到家长的打击,那么他就会对提问题产生恐惧心理,少说话,长此以往则会形成沉默寡言的内向型性格,对其日后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我教过的小朋友中,有一个小女孩,平时表现得过于沉静,问她三句才答你一句,有时干脆不理人。通过家访我才知道,她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人,根本没时间顾及孩子,孩子问他们一些问题,他们爱理不理的,有时还责骂她“你烦不烦”,挨责骂多了,她自然就怕在成人面前提问题,性格上表现出有点怯懦。可见,家长挫伤幼儿的探究、认知的积极性会对幼儿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支持、理解幼儿探究、认知的需要。首先应尊重孩子。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他们还没能科学、客观、真实地去了解身边的一切,我们家长会因为孩子提的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而感到不理解、不耐烦。例如:苹果为什么不长在地里边;鸡孵蛋为什么不能孵出恐龙;叶子为什么是绿色而不是黑色的;葫芦为什么不能变成葫芦娃等等。家长们认为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愚蠢可笑,不屑一顾,往往以不耐烦、责备等方式进行打击制止。这样一来,请家长们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他们的自尊心、探知兴趣是不是受到了挫伤呢?他们日后还敢在我们面前提问题、讲真话吗?这值得家长思考了。尊重、理解、支持,加以得当的引导,才是我们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探知氛围的正确方法。
其次,要学会原谅孩子,给孩子出错的权利。“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一个人能掌握的知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何况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因此,家长们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在探知过程中的孩子,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偶然发现一件事情。一只在我们眼里显得无比肮脏、恶心的蟑螂竟然成为孩子的宠物,他把蟑螂装在糖果盒里,观察它在盒子里面的一举一动,然后用手抓起蟑螂,摸摸它的脚和触须,翻开翅膀捏它的肚子,爸爸看见这一幕,又气又急,给了他一巴掌,将蟑螂夺过来,扔出了窗外。这下可好,孩子马上哭了起来,吵着叫爸爸赔他的蟑螂,全家不得安宁。第二天,这个小朋友到幼儿园时,一脸的不高兴,对老师和小朋友们不理不睬,小嘴噘得老高。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我对孩子爸爸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不知道蟑螂是一种肮脏的害虫,有时间你可以带他去认识一下蟑螂的生活环境,让他明白蟑螂的生活习性以后,他会知道怎样去做。”几天以后,这个小朋友爸爸见到我,高兴地说:“廖老师,你的办法真管用。”我听完后笑了。
孩子是最真诚、最客观的观察者、求知者,一切事物初始在他们眼里都是美好的。因此,家长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的提问,让他们明辨是非对错,满足其探知的好奇心,配合幼儿园共同把孩子的幼教工作搞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真正地健康成长。
家长表扬方式空洞,对于孩子缺乏激励作用
当我们看到孩子做对了某件事时,就会在语言或行动上给予表扬,以示我们赞许他以后按这样的方式、结果去做好另外的事情,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动力,孩子的行为得到了肯定,信心得到了坚定,对其日后的行为产生了激励作用。表扬与不表扬,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请看以下这两个在教学活动中效果相反的实例:
例1、在一次手工课上,大多数小朋友的剪纸作品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当一个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拿着他的作品来让老师评价时,老师正好指导另一小朋友,没能及时理会他,只见他黯然转过身去,把他的作品捏成一团……
例2、在小班时,有个小朋友很喜欢画画,而且也有绘画的天赋,老师认为应该让她在这方面有所发展,经常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多画一些,同时对她进行指导,有时还做她的模特,让她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当她的绘画作品完成后,老师就表扬她:“你这幅画画得比前天那幅漂亮多了。”这时,她的创作热情更高。后来,她在上大班时,创作的两幅作品分别获得少儿绘画大赛银奖及优秀奖。
家长们可以从上面的两个例子看出,表扬对孩子的行为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效果与家长们在单位得到领导的表扬时的效果是相当的。因此,家长们要学会用正确的表扬方式去激励孩子,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各种事物。
但是,许多家长很少顾及自己的表扬方式是否能起到激励作用。当家长看到孩子表现好时,通常用的评价语是:你真能干、真聪明、真棒、好极了。这些简单的表扬方式让孩子感到表扬是针对事情的结果,而他在过程中的努力却没有提及,加上有些家长长期高频率使用类似评价语,有敷衍之嫌,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表扬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在附和他、应付他。由此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孩子为了得到表扬,只会注重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甚至学会说谎、做假、敷衍大人;二是孩子会继续去做好事情,但在信心上不够坚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客观事实了。由此可见,家长们在表扬孩子时,方式不能显得空洞无力,尽可能地变换表扬方式,只要他认真去做了,我们总可以找到可表扬的、应鼓励的方面来加以肯定和评价。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表现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欣赏,他就会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探知过程中去,在良好的探知氛围中健康成长。
自觉或不自觉地封闭、孤立孩子,致使孩子性格发育不良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得不得了,捧在手上怕融了,放在口里怕化了。由于害怕孩子学坏或受欺负,有的家长将小孩关在家中;有的则不允许孩子和他的同伴一起嬉戏、玩耍等等。这些家长的作为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封闭起来,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脾气暴躁、自私自利、羞于见人等不良性格。性格会影响人的一生,这一点是大多数家长都认同的,但却都忽略了一点:性格是幼年发展而成的。
我教过一个小朋友,父母在机关上班,他放学回去后就和爷爷呆在家里,双休日则是跟在父母身边,家里吃的、玩的应有尽有,但是他想下去和院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总是不答应。他的小伙伴们也是让父母拒之门外。时间一长,这个孩子开始变得沉默、不合群起来,而且很自私,有什么好吃、好玩的,都是一个人在一旁偷偷享用,性格逐渐显现出孤僻。后来,通过送到全托班和其他孩子一起过了一段集体生活后,性格才有所改变。
封闭孩子,对其性格的发育是非常不利的。孩子和同伴交往是情感上的需要,只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同伴在一起,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同时,孩子在交往中,还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矛盾,勇于承认错误,学会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家长应该放飞孩子,让他和同伴们一起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家长们在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时,需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从其特征出发,寻找出适合培养孩子良好的探知兴趣、良好的性格发育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