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柏坡(后勤文苑)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3-05-29 09:4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走近西柏坡

●王建柱

  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我来到西柏坡。

    走进西柏坡,迎面是纪念馆前的五尊铜像: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他们许多意气风发,从容稳健,迎风沐雨,屹立天地。许多来到西柏坡的人,都会在铜像下留影。在我的眼里,这青铜的塑像,仿佛横空出世,洋溢着巨大的胜利喜悦和刚毅的英雄风采,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和震撼。“屋内一盏明灯亮,窗外万树石榴红。”漫步在这革命的圣地,一种圣洁的情愫总在我的心中浮动。

    这几年,前来西柏坡参观的游客大增,有的是到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举行党的组织活动,有的是前来瞻仰党中央旧址,有的是来观光旅游。来到柏坡岭上的中共中央大院旧址,眼前呈现出的是一派山村景象:泥土围墙的大院内,一处处土坯垒起的农家小院,隔巷相连;大院内的石碾、石磨和水井,还保持着当年的风貌;院里的松树、槐树、梨树等,掩映着房舍、道路。这看上去极普通的山村和农家,却记载着我们党光彩夺目的一段历史。这个小村庄,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似乎停滞的历史车轮猛然被撬动,发出雷霆万钧的声响,滚滚向前。走进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迎面墙的上方,高挂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当年的画像。画像两边,鲜红的党旗上,绣着“中国共产党”金色大字和镰刀锤子图案。正前方的会议桌上,放着一支台笔,一个白色搪瓷茶缸,一瓶墨水。桌子后边是一把藤椅,两侧靠墙处放着会议记录小桌。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正式举行。这时,七届二中全会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主席台的会议桌后,毛泽东主席作报告的身影,一副刚毅必胜的神态。还有朱德挂满笑容的脸庞,周恩来和蔼可亲的慈祥面容,刘少奇陷入深思的表情,任弼时庄重的神色……都是那样的可亲、可敬,至今让人难忘。毛泽东同志在会上热情洋溢地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意义后,提醒全党要防止因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下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的滋长,要警惕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伟大的声音回荡在太行山,响彻了全中国。

    1949年3月23日上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开完七届二中全会不久,便告别了西柏坡。领袖们走了,他们高大的身躯,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长长的身影。

    史载,时年56岁的毛泽东头天晚上一直忙碌到凌晨3点才睡觉,尽管只睡了几个小时,但他仍然精力充沛,精神抖擞。临行前,毛泽东和周恩来兴奋地谈笑着。周恩来对毛泽东说:“多休息一会儿好,长途行军坐车也是很累的。”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领袖人物必定是那种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比常人更能深刻地透视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趋势的人物。他们的目光和思想,总能飞越时空,具有强烈的辐射力和穿透力。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就预言: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但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从毛泽东的“两个务必”,到邓小平关于党风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的深刻论述,到江泽民提出的“两个考验”(执政的考验、拒腐防变的考验)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面对同一道考题,三代领导集体有着同样深沉的忧虑,同样深刻的思考,他们的思路惊人地相似,一脉相承,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解题方案。

  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这不仅表明中央领导同志以实际行动带头实践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向全党同志发出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的号召。胡锦涛一行来到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仔细听取讲解员介绍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的情况后,面对土墙泥顶的庄严会场,重温毛泽东当年的讲话,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几十年风雨悄然而过,岁月在江山的容颜上留下了深深印迹。那逝去了的一幕幕动人的场景,那仍然保存着的褐色的桌椅板凳,都在无言地向我们诉说那一页辉煌;那带有浓厚湘音的教诲,穿过岁月的层层帷幕,仍然回响在我们耳边……赶考,我们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路上。(作者单位:中组部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