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幼儿艺术教育
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幼儿艺术教育
●余 蔚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避免因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要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创造的快乐。
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幼儿艺术教育,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以启发、引导、鼓励为主,让幼儿进行自由艺术创造活动。例如在一次音乐教育中,老师教幼儿学习律动《采茶扑蝶》,幼儿在前一节课中已经掌握了采茶的基本动作,这时利用长铁丝扎成的纸蝴蝶模仿蝴蝶飞来飞去的姿态,形象逼真,孩子们看了异常兴奋。在一系列的“捉”、“捕”自由玩乐中,教师启发孩子们创造想象“扑蝶”的各种动作,避免了单一枯燥教授的教学方法,通过孩子自己体验捕捉的乐趣,进而掌握“扑”这一技能技巧,进而使幼儿在愉快而松弛的状态中顺利掌握了《采茶扑蝶》的整套动作。
其次,教师在艺术教育中,指导重心应该落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体验上。还是以音乐教育为例,我们不能因为单纯重视表现技巧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让幼儿因学不会一个标准动作,唱不准一个乐句感到无能和沮丧。例如一次教幼儿学习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垫步,发现不少男孩由于接受及协调能力差,而没有跳出标准优美的动作,然而他们和其他动作标准优美的孩子一样快乐热情地认真学着,他们已经沉浸在和小朋友们一起自由舞蹈的愉悦中。如果这时我们努力去纠正他们的动作,一味让他们严格地按规范“标准”动作去反复练习,会使这些孩子觉得笨拙无能和沮丧,大大打击他们本来的兴致和热情。因此教师这时的指导中心应该明确,把孩子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情况,对表现方式和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当然,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中,一定的技能技巧也是艺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将各种艺术的主要特点、基本要素提取出来,利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幼儿练习、接受。例如在美术教育中,基本形体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重点,如何把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物体概括成基本形状,是幼儿思维的重要飞跃。教师要学会组织启发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如幼儿在初学绘画中,先教他们学会画不同大小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可选择形体简单、幼儿熟悉且较感兴趣的物体形象,待幼儿掌握这一技能技巧之后,可逐步培养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物体形象进行夸张和变形,如梯形变成轮船、房子、汽车;椭圆形变成蝴蝶、小鸟、乌龟等等。教师这时不能一味地强求孩子画得要如何的像,教师这时所要做的是拾起自己遗失已久的童心,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去理解、肯定孩子们所表现的各种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另外,艺术教育活动还必须同其它活动联系起来,不能狭隘地认为,艺术活动就只表现在唱、跳、画中。孩子天性爱玩、做游戏,在玩和游戏中,他们的创造、发明等各种潜能更能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形式给孩子的艺术活动创造提供条件,在参与孩子的艺术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鼓励的,应以一个辅导者的身份去帮助、指导孩子。二十世纪,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学会像一个6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可见,幼儿并不是一定就缺乏艺术表现的技能技巧,关键在于教师、成人们用怎样的眼光,站在怎样的角度去赏识去接纳孩子们这些独具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真正认识到: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结果的倾向,让每位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大胆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周围世界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作者单位:安庆石化菱北幼儿园)·53·幼教园地 2004年 第3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