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华 母 亲
中 华 母 亲
●王建柱
中国有一条黄河;中国有一道长城。中国,因为有了黄河才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因为有了长城才有了三千年的社会变革史。一部黄河史,一部长城史,交相辉映着中华民族全部发展史。黄河的水,长城的土,揉合成一架坚硬的骨骼。那是轩辕黄帝的龙骨,那是中华儿女的风骨。黄河的浪,长城的烟,勾勒出华夏边疆的壮丽、大漠的雄浑、峡谷的清秀、天空的辽阔……亦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反压迫、求解放、勤劳作、心良善的人生画卷。 ]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母亲的胸怀是宽广的,母亲的情感是深厚的,母亲的乳汁是甘甜的……那一道道蜿蜒前行的湾,连成一条条长的飘带,把一片片沙漠、一座座青山、一条条平川紧紧地系在一起,构筑成一条上万里长的中华血脉。她从青海进入甘肃,七扭八拐的绕兰州、银川……由北朝南,自西向东,神奇般地从山东与河北交界地流入渤海。2000多公里的河床河岸啊,造福了多少英雄儿女?塞上的高山与塞外的树木是难以抵挡住西伯利亚卷来的风暴的,惟有她那宽阔的胸膛像一条长长的巨蟒横贯东西,堵住了北风的侵袭,寒流的肆虐。她也把南来的燥热和霪雨阻在了秦岭与大别山脉的脚下。黄河的伟大不仅仅在于造福人类,更重要的在于启迪人类如何创造未来世界的美好生活。无私、奉献、宽厚是黄河的永恒品格。
如果说黄河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母亲,那么,与黄河平行延伸向同一个目标的长城又是中华民族的什么呢?史学家们是否曾想过,秦始皇为何要把长城修筑得与黄河河道排列相望,虽然它们在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接壤处成十字形相交出现了暂时的分离,可它们各自经历了多少次弯曲的行进后又在东部的渤海岸边相聚。这是自然与人为的巧合,还是上帝的安排?绝壁下的滔滔黄河,绝壁顶上那巍峨长城,延绵起伏,像威严的万千武士紧靠黄河左右守卫着。青砖与细石砌成的烽火台墙壁,在旭日映照着的黄河水的反射下,色泽如同男人的皮肤。这是烽火台的墙壁,还是民族老父亲的脊背?那砖与砖、石与石相砌而成的缝隙就如同民族老父亲脊背上的肉纹,粗糙而有致,挤压而不乱。那狂暴风沙不正被这一张饱经沧桑的老人脊背与母亲的胸脯挡住了吗?
有人言,修造长城的本意在于抵御外敌入侵。这是大多数史学家的共识。然而,攻长城并非是贪婪之敌的目的。攻破长城的居心是要吞噬长城背后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长城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居高死守,仅仅当做堡垒或阵地来利用,长城真正的闪光之处是为发展通讯技术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课题。据推算,如果从嘉峪关第一个烽火台点着火把,一个接一个往山海关传递军情,可在12小时之内将军情传到。如用鼓锣、牛角号等传递情报,可在6小时左右报到总指挥部。当时的烽火台,实际上多是作为传递军情的“电话”而使用的。那一个个烽火台不正是最古老的电话交换器吗?秦始皇那个时代很不简单,20万徭役殉葬在塞外真是可歌可泣,他们是发展华夏科学事业的奠基者。可否这样说,没有长城烽火台最早使用的烟火、锣、鼓、号角报警传递信息的壮举,西方国家发明的各种通讯手段并运用到各个领域或许还要推迟很长时间。
今天我们为缩小东西部差距不懈努力,如果有谁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不妨沿着黄河源头与长城的起点认认真地从西向东走上一回,亲自试一试黄河水位的深浅,量一量烽火台的高低。大自然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民族都是公平的,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黄河都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乳汁,祖先建造的长城,也早就告诉着后人不要忘记开发西部。从修筑长城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从骆驼队西行青海湖畔到火车开向乌鲁木齐,不知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壮士倒在了黄河渡口与长城烽火台合抱的胸怀里。化忠魂的化忠魂,变草木的成草木,打扮着青山,散发着草气,净化着宇宙。华夏儿女都是黄河与长城相爱的种子,很优秀、聪明、勇敢,为全人类的进步与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有黄河,中国有长城,这首永恒不朽的交响曲亿万年后依然回荡在天地间!(作者:中共中央组织部机管局)·73· 后勤文苑 2004年 第4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