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话后勤———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萧国亮教授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4-05-24 12:3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专 家 学 者 话 后 勤

 

———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萧国亮教授

 

● 唐冬梅

 

  后勤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运行机制, 主要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实现 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后勤改革 中的现实问题 ,笔者采访了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萧国亮教授。 萧国亮说 ,目前 ,我国许多国有大 中型企业和较大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正在逐渐把其后勤部门分离出去, 组建后勤服务公司。这就意味着,后勤体制改革不仅仅只是行政体制改 革 ,而且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准确地 说 后勤体制改革应是经济体制改革 的一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 同时 ,也是后勤体制改革的方向。我 国过去的后勤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 产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 ,我国的后勤体制也必须进行改 革。这场改革的关键在于引进市场机 制。 萧国亮认为 ,后勤工作是服务。 服务也可以像其他产品一样在市场上 以商品的形式进行流通。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 ,服务成为商品 ,引起了后勤工作的深刻变化。 服务成为商品以后,商品经济中 的竞争规律就在服务劳动中发生作 用。在竞争规律作用之下,所有从事 生产服务的劳动者,都必须千方百计 地降低服务商品的成本,提高服务商 品的质量 ,增加服务劳动的效益 ,使自 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就 能在整体上提高后勤服务的效益。

    另外 ,服务成为商品以后 ,市场就 起了配置后勤服务资源的作用,从而 减少了后勤服务资源的浪费。服务商 品化以后 ,后勤部门的后勤服务资源 由市场配置 ,既可以对内部职工服务 , 也可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企、事业单位 的服务需求既可以通过本单位的后勤 部门获得满足 ,也可以通过社会的第 三产业部门获得满足。这种通过商品 为媒介的双向选择,必然提高后勤服 务资源的利用效益。 萧国亮强调 ,后勤服务成为商品 以后 ,也给后勤系统带来了许多经济 方面的问题。第一 ,商品经济的竞争 规律 ,将给后勤系统带来发展机遇和 淘汰危险。第二 ,商品经济的供求规 律 ,将给后勤系统造成高回报和高风 险的双重可能。第三 ,商品经济的创 新规律 ,将给后勤系统带来创新收益 与带来风险的双重可能。后勤服务成 为商品以后 ,后勤系统为了在竞争中 求生存 ,同样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活 动 ,这种创新活动的结果 ,一方面有可 能为我们带来创新的利润,另一方面 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风险。所以,这就给广大后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要求后勤工作者具有企业家的锐 利目光 ,具有进行创新的信心和胆量 , 具有实现创新的组织能力。 萧国亮指出 ,后勤体制改革引进 市场机制以后 ,在宏观方面必然会促 进我国服务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但是 ,在微观方面 ,在促进后 勤系统向第三产业转化过程中,也会 给我们带来发展的机遇和淘汰的危 险。后勤人员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 识 ,要增强市场经济的意识 ,学会在市 场经济的大潮中游泳的本领。 后勤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引进市 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经 济活动的主体具有明确的产权 ,所以 , 明晰后勤部门的产权必然是后勤体制 改革的重点。在明晰后勤部门产权的 后勤体制改革探索过程中,一些走在 改革大潮前列的单位给我们提供了许 多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从最先的各 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到目前的股份 制 ,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 ,我们走完 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但要真正完善起来,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理论与实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