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水利中心工作竭诚服务
为水利中心工作竭诚服务
——水利部机关服务局改革发展纪实
● 许 江
地处北京南城的水利部机关大院,在中央国家机关中并不起眼,它不在黄金地段,占地面积也不大,更没有炫目的建筑。然而,窗明几净、整洁优雅的办公环境,细致周到的接待服务,可口的饭菜,却让到过水利部机关的人感到宾至如归,在这里办公的公务员们感到心情舒畅。
在“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机关后勤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水利部机关服务局自豪地捧回了金光闪闪的“全国机关后勤先进集体”奖牌。
一、为水利中心工作竭诚服务,机关后勤改革悄然而至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1998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机关后勤改革,要求将机关后勤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开,精简机构和人员,建立并完善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明晰与机关的产权关系,使机关后勤服务由封闭型、福利型转变为开放型、市场型。
随着1998年实施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完成,2000年,以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服务保障为总目标的水利部机关后勤改革悄然而至。
二、按照“三化”要求,实施机构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服务费用结算制度,机关服务局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
按照水利部党组的部署和要求,水利部机关服务局本着“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和“态度好、服务好、廉政好”的工作目标,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机关后勤体制改革。
依据水利部批准的机关服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三定”方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机关服务局首先对内设机构进行改革,形成了三块主体的内部格局:担负局内部管理及代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处室;承担后勤服务的3个服务实体;主要承担资本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经济实体。
在管理工作中,机关服务局按照“机关行政管理必须规范”的要求,注重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40多项内部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切实提高了管理水平。
在实践中,机关服务局积极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内容、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在对机关经费、资产以及所属服务经营单位的管理中,实行内部经费预算制。一方面明确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没有预算不能支出;另一方面以班组为单位加强服务成本核算,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增收节支。统一的财务核算和管理体制,既增强了局机关的调控能力,又使服务成本不断下降,提高了服务效益。
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是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新生事物,也是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水利部机关服务局依据《水利部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办法》等相关规定,根据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违约责任等,与部机关及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合同,形成合同关系。
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降低了机关运行成本,促进了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改进,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三、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
人的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机关服务局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入手,积极推进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一是打破铁饭碗和身份界限,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大力推行聘任制和聘用制,对16个正处级领导岗位实行聘任制,把政治素质高、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拔聘任到相应的领导岗位。二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绩效挂钩、按岗定薪定奖的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鼓励多劳多得。机制的转变,激发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后勤服务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机关服务局把人才培养作为后勤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举措之一: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政治理论、现代科技和业务知识学习,并形成制度,明确规定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5年脱产培训累计不得少于3个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培训累计不得少于12天。
举措之二: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全面提高人员的专业技能,改善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几年来,机关服务局共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18名,全局有正高级技术职称3人、副高级技术职称22人、中级技术职称23人、初级技术职称33人,另有34人获得工人技师职称,46人获高级工职称。
举措之三:走出去,请进来。接待服务中心制定了接待、会议、餐饮等服务规范规程之后,专门请大宾馆的专业人员作示范,要求所有人员从言行举止到业务技能,认真学习提高。几年来,共邀请专家授课、示范10余人次,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明显提高,机关食堂的饭菜曾被外宾誉为他们所“吃到的最好的中餐”。
交通服务中心制定了行车安全和车辆维护保养制度,每周定期召开行车安全会,保证车辆处于良好状况,多年保持零事故。
农水司一位在水利部大院工作了近20年的公务员亲身感受到这些年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变化,他由衷地说:“机关的工作离不开后勤服务保障,‘军功章’里有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的一半。”
四、整合经营资源,做大做强实体,努力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服务保障能力
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要求承担服务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并获得发展。如何解决这个关系机关后勤服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为此,机关服务局制定了内挖潜力、外拓市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经营发展战略。
他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入能依托后勤资源优势、经济效益良好的领域,通过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服务成本、开辟新的服务项目和领域等措施,增收节支,达到既提高服务水平、质量,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2003年3月,[JP+1]服务局筹资对位于北京西城区、设备设施陈旧落后的社会路招待所进行改造,增强了其市场竞争能力,入住率达到90%以上,经营收入大幅度提高,摆脱了长年亏损的局面。
在外拓市场方面,他们整合经营资源,走资本扩张之路。2003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原中水服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使其股东由2家增加为6家,注册资本金由300万元增至2600万元,并确定了公司主营业务为水电及供水项目投资、水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物业管理和工程技术咨询等。同时,机关服务局还明晰了机关后勤的资产产权关系,由原来的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充分发挥市场在后勤资源和资本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
通过改革,水利部机关后勤服务观念和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要我服务”转变为现在的“我要服务”,由过去的“等上门”服务转变为“走上门”服务,把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服务工作的标准。
2004年11月9日,水利部出席全国机关事务工作会议的代表捧回的“全国机关后勤先进集体”奖牌,就是对水利部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取得成绩的最好诠释。
(作者:《中国水利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