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竞争能力为重点 推动机关服务中心建设
许 洪
机关服务中心及其下属服务单位,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服务好机关,又与市场接轨,既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事关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鉴于机关服务中心整体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先天不足,因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加强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不断推动机关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对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对以能力为本的理性认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中,“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的是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而强调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人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核心本质将被突显出来,人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和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本也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能力为本,应当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提升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层次上。
以能力为本,就是围绕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实践及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以能力为本,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内在要求。因为组织为了实现目标,首先要充分正确地发挥成员的能力,使“人活”带动“物活”,这种要求必然会使组织对每个成员的潜能、能力的客观差别加以有效利用和运作,从而达到每个人潜能和能力发挥的最大化。
机关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既有人对事务的管理,又靠人调控物资来保障,更有人对人的直接服务,做好这些工作,都需要以人的能力为基础,离开人的能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就难以实现。因此,除了员工政治合格外,必须高度重视人的能力及其价值,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充分调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倡导公平竞争,市场竞争根本上是人的能力的竞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力经济。市场经济不仅要求机关服务中心及其下属单位走向市场,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而且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求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要尽快从对旧体制的依附和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而在市场中凭其最大的能力来参与市场竞争,凭其最大的能力求得生存、发展,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市场经济既为人们提供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相对平等竞争的舞台、机会和条件。每个人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离开人的能力,不仅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没有立足之地,任何企事业单位也无法生存下去。市场竞争总是给那些能力强的人和竞争力强的单位以优厚的回报。概言之,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要求人从对权位的追逐转向对自身能力发展的提升,要求确立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和理念。
机关服务中心及其下属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主体,应建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并把能力[JP+1]价值观作为是本单位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要以能力价值观为主导来支撑其他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创新等);而且当权位、人情、关系、金钱、年资、门第同能力发生冲突时,应以能力作为裁决的准绳,应让位于能力。机关服务中心的整体竞争力,根本上说,取决于每一个员工的个人竞争力。因此,在各项工作中,服务中心首先应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能力,促使其实现个人价值,应努力消除“人情关系”、“权本位”和“钱本位”在单位的消极影响,积极营造一个“能力型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使单位的制度、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等,都要围绕以能力为本来设计、运作和评价,从而更加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增强单位的实力和活力。[JP]
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必然要求服务中心为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舞台、机会和条件,倡导每个人通过充分发挥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通过工作实绩证明其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干部职工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岗位技能同单位目标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统一,促进个人和中心的共同发展。
三、加强能力建设,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树立能力价值观的基础上,机关服务中心应通过在组织内部确立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公认的、可行的能力测评标准体系,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给予合理的岗位定位定级,并建立与职务阶梯相匹配的业务技术能力阶梯,据此赋予组织成员不同的责、权、利,从而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更加有序并富有活力的管理机制和方法。
(一)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测评
制定测评指标体系,就是制定一个能反映组织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的指标体系,包括知识、智力、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内容。同时,还应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将这些指标具体化、标准化,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作适当调整完善。
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测评,应遵循程序化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的原则,力求避免评价的随意性、情感性、片面性和模糊性。对员工能力的测评可采取考试、面试、考核和考查等具体方法,同时,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测评员工的综合能力。[JP] (二)对员工的能力进行配置与使用
对员工能力的使用,实际上就是对其能力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尊重员工能力和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过程。
其一,能力与职级相配置,做到“能者有其位”。即在组织中建立起为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设置的两个相对独立平等的系列晋级制度,建立起与行政职务阶梯相对应的业务能力阶梯,同时要求在二者之间形成一定关联桥梁,使组织内部的职级(行政级别)和能力相称。否则,如果能者无位,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官者无能,则难以胜任工作。其二,能力与岗位相配置,做到“能者有其岗”。即根据人的能力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因岗选人,按能配岗。其三,能力与资级相配置。对不同的岗位设定不同的津贴和效益收入,能力需求高的岗位,津贴和收入也就高。同时对各级津贴和效益奖要适当拉开差距,以达到激励人去充分发挥能力的目的。
(三)对员工的能力进行开发
服务中心应舍得投入必要的经营,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培养人的潜能和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对培训的成效进行考核,把培训的效果作为员工考核的内容,以最佳的训练方法培养中心所需人才。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投资和基本建设。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也是一种必要的长期投资,是管理工作中必需的成本。一方面,员工能力的开发实际上是对组织发展的前期准备和力量积累,它决定着组织是否具有后劲;另一方面,培训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和报酬。培训为员工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机会,对其能力的提高进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核算
中心可对那些因某种特殊原因,无法对其能力准确测评的员工进行核算,即将他们以往的劳动和贡献加以适当的特殊核算和处理的一种管理能力的方法。属于这类员工的主要有:对刚刚录用的毕业生,应将其学历高低折算成一定的能力;对军转干部,应尽力安排与其在军队担任职务级别相匹配的行政职务级别,不能安排的,可暂免予测评,之后晋级应参加测评;对老龄员工,可免去考试,但必须参加考核和考查;对将要退休的员工,可不参加能级评定,但通过考核、考查合格后,可予以定级。
树立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加强机关服务中心员工的能力建设,通过测评、开发和核算,对不同能力的员工进行合理配置与使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一种最佳的能力结构或能力场,达到能力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机关服务中心及其下属单位的整体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中直管理局后勤改革指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