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要有风险意识
姬观菊
编者按:回顾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无论是实行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还是进行机关后勤服务机构资产重组,客观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必须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面临着机遇,但同时又面临着风险。因此,深入开展机关后勤体制改革风险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风险作为伴随改革机遇而来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已作出过一系列重要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风险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观点:
(一)改革是有风险的事情。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客人的谈话中曾经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情,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邓小平同志阐述改革的风险问题,明确了这样三层基本观点:一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有风险,改革同样有风险;二是改革的风险与发展机遇并存;三是对待改革风险的态度和方针是在大胆进行改革探索中求稳定发展。学习运用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机遇与风险的思想,明确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对策的基点,增强风险意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革是冒风险的事情。1988年6月3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全体与会者时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时机和方式要恰当。不犯错误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这是有风险的事情,但我看可以实现,可以完成。这个乐观的预言,不是没有根据的。同时,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
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下也不会塌下来”,“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有恰当的决策。”重温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早年关于风险问题的论述,对于推动机关事务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改革是战胜风险的事情。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的谈话中指出:“实行改革开放必然会带来一些坏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要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1988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朝鲜政府军事代表团时指出:“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的风险。”这是因为,“十全十美的方针、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面临的都是新事物新问题,经验得我们自己创造”,因而,“我总是告诉我们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当前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诸如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服务体制、进行机关后勤服务机构资产重组等,涉及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比较特殊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并且相关政策办法衔接配套的改革滞后,因此,改革的风险和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复杂得多,特殊的情况也很多;当然,发展的机遇也很多,解决了目前机关后勤体制的弊端问题,就会极大地提高机关事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快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改革进程。
(四)改革步子大风险就大。1987年7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践证明,步子放大些有利。当然步子大风险也就大。”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要点中指出:“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经历了20多年发展之后,我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高,为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奠定了基础。
二
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要增强风险意识,既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实践需要,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到的基本结论。因此,认真回顾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历史,积极总结经验与教训,对于战胜改革风险大有裨益。
(一)关于实施机关后勤服务集团战略潜在的风险。如某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形成推进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思路,认为改革就是要增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经济实力,只要经济实力提高了,就能把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服务的各项机关公共事务管理综合保障工作做到位;而要增强机关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经济实力,就要大量兴办经济实体,解放和发展机关后勤经济生产力,并付诸组建机关后勤服务集团的公司化运作实践。从动机上来说,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害的问题是对市场风险缺乏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投入资金数千多万元,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汽车制造与维修、餐饮等10多个子公司。但在市场风险出现的时间,却措手不及,陷入了困境。
由此可见,只分析扩大经济实力可以带来的益处,不预测和防范可能带来的风险,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二)关于机关后勤服务机构加快自身发展潜在的风险。如某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根据政府的要求,抓住招商引资带来的机遇,以某宾馆的土地使用折价投资入股,组成中外合资企业寻求加快发展的路子。期间由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合资控股方管理体制与人事调整等不可预料的客观原因,失去了发展的机遇,原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合资建设项目,却拖了10年时间才基本完工。虽然避免了“烂尾楼”的厄运,但却使机遇变成了问题,一方面,原宾馆数百名员工只能靠发给生活费度日;另一方面,合资企业在银行形成3亿元以上的贷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说明机关后勤加快自身发展的过程,要十分关注宏观政策调整,否则抢抓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机遇也会带来风险,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关于机关后勤服务机构资产重组潜在的风险。如某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陷入发展困境的机关后
勤服务机构生存问题,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形成了资产重组的改革方案,通过引进项目和资金的办法,寻找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减轻财政负担的压力。从客观情况方面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制定实施资产重组方案的过程中,缺乏对控股方监督的有效措施,最终因控股方出现蛀虫违法行为而陷入被动局面。尽管在确定资产重组合作项目时进行了论证,并且偿还了包括职工集资款在内数的百万元债务,尽管当潜在的风险出现后迅速采取了相关法律保全措施,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损失,但却留下了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花费人力物力精力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加以逐步解决。
(四)关于机关后勤服务体制改革潜在的风险。如某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机关后勤服务岗位实行聘用制改革,老职工退休后新增机关后勤服务人员一律实行招聘合同制,累计使用招聘合同制后勤服务人员100多名,每年支付后勤服务人员工资近百万元。财政实行部门预算改革时机关后勤服务费未列入财政预算项目,给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经费筹措方面带来压力,制约和影响着机关事务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再如某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机关幼儿园推向市场,后来国家几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对公办示范幼儿园的管理。诸如此类的改革固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却值得引起警惕和思考,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力求把改革的风险与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
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除了以上几方面的集中体现外,还可能会衍生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问题,在法律上还有可能产生经济连带责任风险问题,在经营上还有可能出现亏损风险问题。
三
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要增强风险意识,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开展攻坚阶段的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要把化解风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的突出位置上来。
(一)“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在经历20多年的改革历程以后,机关后勤浅层次上的改革已经基本结束,当前和今后的改革所涉及的明晰机关后勤服务机构产权、实行能上能下与岗变薪变的聘用制度、重组机关国有资产等,无论是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在利益关系调整方面,都会遇到比以前更加复杂的情况和特殊的问题,这是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需要攻克的重大现实课题,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既是汲取历史教训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要有超前的对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机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积极稳妥的办法就是充分认识风险,制定化解风险的有效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要把改革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时机和方式要恰当”。一方面,要明确万无一失的改革方案是不可能的。后勤改革配套政策不健全的特殊历史条件还会继续存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如果坐等国家改革政策配套完善,那就会失去机遇。因此,要抓住机遇,要加快发展,必须摒弃等待观望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同时又要求在制定改革方案的时候,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要审时度势认清利弊得失,在基本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启动改革程序。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掌握改革主动权。如果放弃组织实施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领导责任,在困难和风险面前无所作为,顺其自然,不研究选择时机和恰当方式问题,那就有可能会成为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绊脚石,毁掉机关后勤事业。改革指导的原则应是,坚持选择时机和方式要恰当,既要防左又要防右;既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又要化解风险,有所作为。
(三)要争取工作失误少一点,关键是“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我们只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有风险,就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误。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涉及到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全局利益和局部之间利益关系、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会出现新旧观念、新旧体制、新旧机制、新旧政策、新旧办法、新老人员诸多矛盾的冲突,这就需要针对遇到和产生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及时作出有效的调整。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是尊重历史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解决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现实矛盾,把消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的可行性措施。要通过建立有效监控风险的工作机制,主动预防工作失误问题的发生。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探索方面看,改革过程中风险问题的形成,除突发性因素外,一般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就为防患于未然提供了可以抓住的机会。经验和教训都已经证明,当风险问题萌芽时,若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够控制和改变不利的局面,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建立有效的化解风险监控工作机制,是不可或缺的。
(四)改革虽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历史证明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已经积累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特别是管理服务职能分离、建立机关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推进服务社会化、建立机关政府采购制度、实行机关后勤服务人员聘用制等重大改革实践取得成功,使抵御机关后勤体制改革风险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推进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当前,机关后勤体制改革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全社会思想观念所发生的深刻变
化,和国家宏观改革政策的相继配套,为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改革风险问题的分析所得出的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要有风险意识的观点,希望能够成为广大机关事务工作者的共识。 (作者单位:成都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