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安经验”看机关后勤改革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5-08-26 09:09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董崇岷

 

山东省泰安市机关事务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对后勤管理机构、后勤管理职能、办公资源等进行了一系列整合改革,逐步建立了新型后勤管理体制,创造了机关后勤改革的“泰安经验”,在后勤战线引起很大反响。“泰安经验”给机关后勤工作带来什么启示?对此,笔者到泰安市做了一些调查研究。

“泰安经验”就是后勤改革的四个切入点

泰安市从本级市直机关实际出发,撤销了60个市直部门所属的各种后勤管理及服务机构,将资产、财务、车辆、物业等统一归入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并对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进行了配套变革,使后勤管理机构的配置和运行更加科学合理。泰安后勤体制改革的力度之大,在全国地市级是少见的。

从改革内容体系看,泰安改革借鉴吸收兄弟省市各家改革之长于一体,形成完备的统管内容体系。在公务用车方面,将购买、乘用、调配以及车辆保险、维修、加油等,全部纳入统管;在机关财务方面,将行政经费和事业经费预决算的汇总、财务经费的划拨和结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监督管理等纳入统管;在资产管理、事务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该纳入统管的都纳入了统管。

从改革办公方式看,泰安引领了集中场所集约办公改革潮流。泰安市政大楼建设,坚持在城市建设统一规划下,依法履行审批程序,通过对腾空土地实行置换的方式筹集了资金。大楼建设及投入运行,不但未直接动用财政资金就改变了办公条件,而且增加了政府的土地收益,为实行集中场所集约办公,成功地闯出了一条新路。

从改革公车管理方式看,泰安创立了新模式。公车改革的实际效果,最终以保证公务用车需要、减少财政支出、社会认同三者相统一为评判尺度。泰安市采取“集中管理+核算制”模式,满足了三者相统一的目标要求。较之传统车管方式,它有力克服了配车、乘车、管车三大难题;较之公车货币化改革方式,它有效规避了补贴标准难确定、公车处理欠公正、车改后领导干部用车费用难监督的“三道坎”,防止了新的制度性缺陷。

从改革财务管理看,泰安抓住了治本之策。泰安实行财务统一结算改革,是在不改变财政主管部门预算管理职能的前提下,对结算管理这个环节实行有效的三重制衡监督。一是各部门费用支出,必须报结算中心入账,资金使用权统一接受结算中心严格管理和监督。二是部门结算必须一账一报,结算中心一账一核,合规合法才能入账,实行事前事中监督。三是在结算中心内部,账目实行微机联网管理,负责人对记账会计的账目质量严格把关。结算中心不接触现金,出纳业务由银行代理,强化了会计与出纳的制约监督。这样变部门内部自我监督为外部统一强制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变过去被动接受审计检查主管部门监督为内部主动进行人、机多重监督,从基础上构建起“不能腐败”的机制。

“泰安经验”昭示我们:要跳出后勤看后勤

泰安后勤新体制运行三年,明显收获不仅仅是提升了后勤保障能力,更为突出的是通过后勤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效能、资产效益和廉政效应,充分彰显了事务工作在政务工作中的地位、作用。

后勤改革使政府行政效能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门政务与后勤事务有机分离,党政和部门领导者从以往绕不开的“车子、房子、票子”事务干扰中彻底解放出来,集中时间精力于大政方针、宏观决策和全局性大事,专心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定位上来,整个领导层新的执政理念开始成熟。二是机关职能活动节奏加快。同处在市政大楼内,文件运行、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信息传递、会议活动更加便捷,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得以高效有序运行。三是干部履职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在相同的办公环境中共事,各部门干部之间相互激励,强化了团队精神,增进了良性互动,机关作风焕然一新。四是为群众办事提供多种方便。进入市政大楼,服务承诺事项一查便知,需办的审批手续、咨询政策、索取信息等一站式一次性办结,政府效能提速工程得到快捷有效实施,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后勤改革促进了资产效益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减少了支出。精简原有部门后勤管理服务人员,辞退了全部临时工,160万元的工资不再由财政负担,减少60%;二是降低了费用。在市政大楼内开会不用动车,会场不用租赁,楼内虚拟网打电话、文件交换站收发材料不花钱,物业管理费通过招标降价,办公用品集中采购,每年合计降低财政开支1520万元,较改革前三年的平均数降低了38.9%,仅公务用车一项,每年降低购置费、定点加油维修、保险费用就达420万元;三是杜绝了浪费。办公设备设施不再闲置、重复购置,仅接送近2千人往返的班车购置费及直接耗费每年就节约近千万元。

后勤改革突出显现了廉政效应。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从体制上切断权与钱与物的联系,实行了透明的监督;从机制上制衡权财物各个管理环节,实行了规范的操作;从制度上保障权力运行财物使用效果,实行了严格的管理。新的后勤体制,在深层次的制度层面发挥出反腐倡廉的建设性作用,全方位创造了廉政环境,彻底铲除了滋生腐败的条件和机会。私设小金库、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问题从根本上得以整治,泰安三年来未发生违纪案件,无干部在不廉洁问题上掉队落伍,集中统管的廉政效应将越来越明显。

“泰安经验”表明领导层强力推进、配套改革,是后勤体制改革的关键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必须上层强力推动。机关后勤实行集中统管是对传统体制的改造,矛盾多,阻力大,困难重,改革结果影响深远。党政主要领导者,既是改革的组织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泰安市委市政府主要决策者,内在改革动力强烈,精于谋略敢于决断,改革态度坚决,凝聚领导集体的创造智慧,群策群力精心设计,分步实施稳妥操作,这无疑是后勤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

集中统一管理机构必须与其职能相匹配。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和合理的职能定位。所谓集中,就是机构和职能集中起来,将原来分散掌握在政府各部门的后勤管理机构撤销、职能予以剥离,集中到一个专门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界定与其相匹配的事权。政府各职能部门不再办后勤,集中精力搞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所谓统一,就是管理和服务统一起来。强化政府资产管理、事务管理和服务管理的职能,实行统一的政策,制定统一的标准,统一资源配置,加强机关事务的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服务事项由社会服务企业承担,为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向有偿服务化和服务经营化推进。这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三统一的改革要求。泰安之所以成功,根本就在于此。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硬件”需与“软件”相配套。“硬件”即指集中或相对集中的办公场所,它是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的外在物质条件;“软件”则指统管机构职能等,它是集中统管的本质内容。泰安市的改革坚持“软件”与“硬件”配套推进,取得了一步到位的理想效果。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稳妥分流富余人员。干部职工分流安置,始终是机构改革不能逾越的难题。泰安后勤改革,在建立刚性约束机制严格编制管理的同时,采取“退、创、竞、歇”并举予以分流。做到了留者安心,去者满意,改革得以平稳推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