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渡之战看后勤保障
张连松 董玲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重要一战。后勤因素和后勤影响在这场持续达9个月的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群雄混战的产物,战争主角袁绍和曹操都是混战中崛起的军阀。袁绍是河南汝阳人。从其高祖父袁安起,袁家曾连续四世居朝廷三公高位,门生故吏遍天下,从而结成了全国最大的关系网,董卓专权时,袁绍联络关东州郡起兵讨董,被推为联军盟主。董卓死后又利用盟主身份,兼并冀州、青州和并州,后打败幽州公孙瓒。到官渡大战前,袁绍仅用9年就占有冀、幽、青、并四州,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割据者。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不断升迁。在讨董战争中,曹操招募5000余众,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强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家族军事集团,而后成为割据兖州的军阀。随后,占领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豫、兖、徐三州,成为中国北方唯一能与袁绍相抗衡的势力。
建安四年,袁绍、曹操分别统一河北、河南,中国北方由过去的群雄并立、军阀混战局面转为袁、曹两强对立。但是,黄河南北两地都是平原,在地形上连为一体,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区,不可能长期分裂下去,袁、曹双方通过战争决一雌雄势在必然。
这时,战场总态势是袁强曹弱。在兵力和装备方面,袁绍有十几万或二十几万兵力,其中精兵10万,骑兵数量多而精锐,有铠万领,马铠300具。而曹操由于所辖地战乱频繁,无法养较多的兵,兵力仅数万,装备落后。二者相比,袁绍占绝对优势。在战争资源方面,袁绍控制的河北冀、青、幽、并四州,“民户百万”,仅冀州即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如果按户籍征兵,可得30万兵,人力、物力资源较为丰富。而曹操控制的黄河以南的兖、豫、徐三州和归附的关中,大都是饱受战乱摧残的重灾区,往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战争经济潜力比袁绍差得很远。
在同周边割据者关系方面,袁绍与北方的乌桓、鲜卑,关系和睦,对南作战无后顾之忧。而曹操侧后的刘表、孙策、张绣正在观望,不确定因素多。为此,袁绍采纳谋士审配等人的意见,决心以冀州为基地,幽州为后方,青、并为两翼,实现夺取天下的大志,尽快南下与曹操决战。其进攻布势是:由邺城南下,取最近路线,经黎阳、白马、延津、官渡,夺取500里外的许都。为此,他选定黎阳为作战基地,以黎阳、白马、延津、官渡为南进之作战路线,展开数十里的作战区域,一举指向战略目标——官渡。
(二)
建安五年正月,正当袁绍进攻部署已经就绪,曹军备战工作加紧进行之际,发生了刘备叛变的意外事件,使曹操陷入危险处境之中。
此前依附于曹操的刘备,在建安四年趁曹操派其率军前往徐州之机,鉴于曹操大敌当前,无力东顾,杀徐州刺史车胄,抢在袁绍前树起反曹旗帜。由于此前刘备曾经在徐州任过州牧,有一定社会基础,因而兵力猛增到到数万。他北联袁绍,分兵略地,抢占徐州,企图待袁、曹酣战时,伺机偷袭曹操后方,奉迎献帝,取曹操而代之。关键时刻,曹操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建安五年正月,他不顾诸将劝阻,抓住袁绍迟疑不决和刘备兵力分散之机,亲自率大军离开官渡,直扑徐州,征伐刘备。
袁绍谋士田丰见曹军东去,急忙建议袁绍全军偷袭许都,认为可以一战而定。但袁结担心偷袭许都时,曹操必回军相救,在交战中可能被刘备占了便宜,不如使曹、刘先斗,相互削弱后再行动,便推说孩子有病,不肯出兵。刘备没料到曹操会置袁绍于不顾亲自东征。一时忙乱,兵力来不及集中,导致全军溃散,妻儿、关羽被俘,张飞落草,刘备只身投奔袁绍。曹操大获全胜,速返官渡,重新与袁绍对峙。
曹操击败刘备凯旋后,袁绍才开始布置进攻许都的事宜。田丰认为时机已失,指出:许都已不空虚,曹操善于用兵,不能轻视它而贸然出兵。但袁绍根本听不进,还因为田丰说话不够客气,一怒之下,将其逮捕下狱。
建安五年正月,袁绍正式向各州发布讨曹檄文。二月,亲自率青、幽、冀、并四州的10万大军进军黄河北岸重镇黎阳,袁曹官渡之战正式爆发。袁绍进据黎阳后,派大将颜良围攻对岸的白马,以掩护主力渡河。沮授劝阻说,颜良生性急躁狭隘,虽然骁勇,但不可独自担此重任。袁绍不听。颜良渡河,将东郡太守刘延围困于白马。
四月,曹操挥师去解白马之围。他自知拥有二三万人,与袁绍决战恐难取胜,于是先到延津,作渡河进攻袁绍后方架式。袁绍分兵西应,削弱了白马对面黎阳兵势。趁此机会,曹操率轻骑向东突袭白马。颜良发觉时,同曹军相距只有十来里,大惊,仓促应战,结果被曹军先锋关羽策马斩杀于万众之中,袁军溃败。袁绍恼羞成怒,不听沮授再三劝阻,下令全军渡河,并亲自领军到延津,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进击曹军。曹操勒兵安营,并把缴获来的辎重散堆在大路上。袁军争抢曹军丢弃的辎重,阵势混乱。曹操趁此机会,派不足600名骑兵飞速出击,大破袁军,文丑又被关羽一举斩杀。
曹操赢得两次前哨战的胜利,鼓舞了士气,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便退至官渡防御。袁军连丧两员大将,上下震惊。七日,袁军进至官渡北面的阳武。沮授劝袁绍说:北兵数量众多,勇猛果敢比不上南兵;南兵粮少,财物比不上北兵。南兵利在速战,北兵利在持久。因此,应当打持久战,不宜速决。袁绍又不听。八月,率军逼近官渡,与曹操对峙。
作战期间,原汝南黄巾军刘辟、龚都部背叛曹操,响应袁绍。袁绍大喜,派刘备南下接应,相继进攻许昌。一时间,自许都以南,吏民惶惶不安,有数县背叛。曹操得知后,急命曹仁率骑兵回后方进攻刘备,将其击败,并平定反叛郡县。后来,刘备再次率本部兵袭扰汝南,杀了曹操派来进剿的蔡阳。刘备两度入豫,虽袭扰了曹操后方,但实力不足,不能夺取豫州。袁绍又令偏将韩猛切断曹军官渡以西通道。曹仁在鸡洛山大破韩猛。从此,袁绍不敢分兵再出。
这样,双方又开始把精力放到官渡战场上来。
(三)
这时,曹操营内只剩一月的粮食,外无援兵,部队疲劳,有将领同袁绍暗通消息。为此,曹操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征求意见。荀彧指出:战局发展到这一步,曹军、袁军都十分疲劳。在此关头,谁先退却就会陷入被动。况且曹军以劣势兵力与袁绍军交锋半年,使他无法前进,袁绍虚实暴露,兵势衰竭,局势必将发生变化,正是用奇时机,不可丢失。于是,曹操决定不退却,坚守官渡。
九月,袁绍派人将几千车粮食从幽燕地区运往官渡。谋士许攸提醒袁绍:粮草关系全军存亡,应派得力将军押运,以防途中被截。袁绍则认为,曹操目前已岌岌可危,哪有兵力偷袭我运粮粮队伍?就只指派偏将韩猛率少量士兵押运。曹操得悉后,遣徐晃、史涣二将截击,在袁军侧后的故市,烧毁韩猛粮车数千辆。
袁绍得悉后气极败坏。十月,又派运粮车队大规模运粮,令淳于琼等5将率领万人北上迎接,尔后护送运粮车队在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宿营。为此,沮授劝告袁绍说,上次粮草已遭到袭击,这次粮草更多,应再派蒋奇部赴乌巢外围掩护,袁绍不听。许攸也再向袁绍建议:“曹军兵少,又将其全部力量置于官渡,许昌必然空虚。不如只留下必要的兵力在此与其相持,主力则星夜掩袭许昌,把天子接到我们手中,然后再讨伐曹操,一定能活捉他。即使他在官渡未溃,听说许昌告失,必然首尾奔命,也不难击破他”。袁绍又没有采纳,并骄横地说:“我一定要先捉住曹操”!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后方亲属犯法被押下狱。许攸一怒之下,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来不及穿鞋赤脚出迎。许攸向曹操献计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曹操大喜,留曹洪、荀攸坚守官渡营垒,亲自率5000精锐步骑兵前往偷袭。
曹操为了隐蔽企图,使偷袭军队冒用袁军旗帜,人衔枚马缚口,每人抱一束柴草,连夜抄小路行军。途中遇到袁军盘问,谎称袁公怕曹操包抄后军,派他们到后方加强防备。袁军信以为真,未加防范。这样,曹军骗过了一个个袁军岗哨进抵乌巢,包围淳于琼营。拂晓,淳于琼望见曹军人少,企图邀功,出营迎战。曹操亲率众将应战,淳于琼败退军营,固守待援。曹操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指挥作战。当救淳于琼的骑兵快到乌巢时,有人建议分兵抵抗,曹操大怒说,等敌人冲到我背后再报告。曹军因袁绍援军快到,拼死战斗,迅速突破乌巢,杀了淳于琼,烧光了乌巢屯粮。
官渡之战,以袁绍失败、曹军胜利而告结束。两年后,一蹶不振的袁绍病死于邺城,其子发生内讧,曹操趁机出兵尽占冀、青、并、幽四州,袁氏兄弟先后被杀。从此,曹操结束了战略内线的作战,北方已没有任何割据者能够与他匹敌。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历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