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逐鹿中原的后勤战略优势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7-08-14 15:0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董 

曹操到底是依靠什么来逐鹿中原、统一北方的呢?具体说来,就是重视后勤和善用谋略,形成了以“重势、养力、固后”为主要内容的正确战争指导方略,从而在三国最初期,对各路诸侯形成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势。

(一)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出身于一个属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家庭,少年时代爱好飞鹰走狗,射箭比武,游荡无度,目无礼教,不受礼俗约束。但另一方面,他又胸怀大志,“博览群书,特好兵法”。当时以善于识人而著称的许劭曾预言: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20岁时,他以孝廉的身份,任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部的治安。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30岁的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因镇压起义有功,不断升迁,逐步发展成为割据兖州的军阀。

曹操割据兖州时,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打击下已名存实亡。长期争斗于朝野的外戚、宦官两大政治集团在火拼中同归于尽,在镇压起义中形成的豪族军事力量各霸一方:袁绍占冀州,公孙瓒占幽州,公孙度占辽东,陶谦、吕布先后占徐州,马腾、韩遂占凉州,袁术占扬州,孙策占江东,刘表占荆州,刘焉占益州。还有尚未占据固定地盘的刘备,率领一支军队,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相互间进行争夺地盘的混战。

为了躲避战乱,大批的人们举族离开祖居出走,形成了空前的流民潮。流民拖儿带女从北方向江东、巴蜀和东北迁移,出现了比秦末和西汉末年规模还大的国内人口大迁徙行动。史称到这时人口已经十存其一,后来全国民数还不及初期的一个大郡。这种状况,摧毁了正常的经济生活,导致整个中原地区十室九空,田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北方经济一度陷入崩溃。

随着社会经济的崩溃,缺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群雄的军队经常无粮可食。曹操军队的食物中经常掺杂着人肉干,袁绍的军队经常吃桑椹,而袁术的军队则吃蚌类。因为无粮可供,一支支庞大的军队土崩瓦解、无敌自破;成千上万的降兵降将不得不面临被坑被杀的命运。粮食、民众、后勤和经济,已经成为制约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决定性因素。古人孙子的“军无粮食则亡,军无辎重则亡,军无委积则亡”的历史名言,在乱世中再一次得到印证。

(二)

作为一名优秀的战略家,曹操亲眼目睹了群雄是怎样搜刮和抢掠,使原来富庶的地区,变成白骨累累、人烟罕至的荒凉之地;因为摧残了割据地,才使董卓、袁术的割据事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由盛转衰。曹操的军队也曾遇到过极端缺乏粮食的严重困难。兴平元年,兖州发生蝗灾,百姓饥饿,一斛谷子涨到50万钱,曹操的军中更是粮食紧缺,官兵食不果腹。为摆脱困境,曹操只好忍痛遣散新招募的士兵和劳役,甚至曾多次打算投靠袁绍。可见,无论主帅怎样用兵入神,也难免会折腰于军中无粮。

岗位责任制,要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三、必须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团工作。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模范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四、招待部门不能只管大的不管小的。大的饭店、招待所要管,接待一般干部的招待所也要管,而且必须管好。各省、市、自治区的同志回去后,务必把一般干部招待所切实管好。五、要纯洁内部,招待部门必须保持队伍的纯洁。

1964730,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会议全体代表时,又对招待部门提出了五项基本要求:一、厉行节约。二、遵守制度。三、爱护公物。四、不要特殊。五、大家要做革命的促进派,招待部门要革命化。

面对缺粮的困难,各路诸侯大都是只顾眼前,采取省事省力的办法,在自己的割据地上大肆搜刮和抢掠。他们饥饿了就抢,吃饱了就扔,根本不顾长远。特别是凉州系的军阀董卓、李傕、郭汜等,在洛阳和关中地区进行疯狂的抢掠,使得原本十分富庶的地区,很快变成白骨累累、没有人迹的荒凉之地。由于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军阀们自己很快烟消云散,成为匆匆过客。

面对特殊的情势,曹操深切地感到,要在东汉末年的废墟上建立自己的霸业,就必须重视粮食和后勤,这是一个关系到自己军队生死存亡的大事。于是,他企图通过“重势、养力、固后”的办法来谋求优势地位,从根本上走出一条“强兵足食”的道路。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曹操刚刚进入兖州之后,谋臣毛玠就向曹操献计说,现今天子迁移在外,百姓生业荒废流亡。公家没有全年的粮食储备,百姓没有安居的心理,这样下去是难以持久的。用兵正义一方具有政治优势,保持这一优势则必须靠财力。“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这一建议,十分符合曹操的心意,但因战事频繁,一直未能真正实施。直到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曹操在驱逐吕布之后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就开始逐渐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专门发动部下讨论粮食来源问题。曹操认为安定国家的方法,在于强兵足食。并分析说,春秋战国时秦人以农业为根本,兼并了天下;汉武帝依靠屯田,平定了西域;这些是前代的优良榜样。于是下令屯田。

(三)

当时,曹操屯田具有两个有利的条件,一方面是割据的兖州、豫州区域内有大量无主的荒田充公而变成公田,另一方面是曹操接受了30万青州黄巾军投降以后,获得了耕具、耕牛和耕作的技术。曹操所要做的,只是找到合适的方式,把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就可。于是,任命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当年招募流民,在许都一带公田上耕作屯田。

屯田初期,在强迫招募的政策下,招募来的屯田农民很多逃亡了。后来,为了提高农民的屯田积极性,曹操下令改招募为自愿应募。并专门下达了《置屯田令》,要求“修耕植以蓄军资”,当年募得屯田户8000余户,人数超过4万,屯耕土地60万亩,获谷百万斛(约折合500市石)。这些屯田农民,称为屯田客,耕种公有土地,采取军事编制,在典农官的监督下进行耕种。所打粮食的分配也规定的十分明确:租用官牛的,所获粮食六成上交,四成归民;自备耕牛的,所获粮食官民对分。为确保屯田人数,曹操规定,屯田客不服兵役,全力种田。为了应付紧急情况,只是于秋冬农闲时节搞一点战阵一类的军事训练。

随着曹操领地的不断发展,屯田也逐步推广到北方曹操所占据的各地区。各州郡的官吏也都照例许都的做法,设置负责屯田各类官吏,并在各自的治所建立粮仓,储备军粮。其中许都一代的屯田,当年即获得大丰收,入库粮食500多万石。数年后各个仓库都逐步爆满。

曹操屯田的规模和作用越来越大,无论规模和作用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当时的做法是把流民按军事组织进行严格的编组,不准随便离开土地,有单独的管理系统。中央设大司农,大郡设典农中郎将,小郡设典农校尉,县设典农都尉和屯司马。每个屯司马管理屯田客50人,屯田客又称“典农部民”。尽管屯田客上缴的地租比例很高,但由于使无地的流民得以安居,又不服徭役,还是很受流民欢迎。加之当时有大量闲置和荒芜的土地以及百万计的无地流民,致使曹操的屯田规模越来越大,“数年中所在积栗,仓禀皆满”。并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解决了军粮问题,保证了战争的供给。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基于对袁绍进攻危险的战略判断,曹操集团进一步扩大了辖区内的屯田规模,以解决战争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派治书侍御史卫觊到名义上服从曹操控制的朝廷,实际上在袁、曹两大集团中间保持中立的关中地区统制盐政。利用售盐所得的利钱,购买耕牛、农具,招抚流民屯田,发展耕种,充实关中。一时间流民归附,人心安定,不仅扩大了朝廷的影响,还扩大了粮食供应的来源。为此,曹操当年先后擒杀吕布、困死袁术、降服张绣,称霸河南,使自己在强兵足食的基础上做好了与北方强敌袁绍逐鹿中原的各项准备工作,直至取得对袁绍集团作战的彻底胜利。

曹操强兵足食的实践再次证明,在漫漫的农业冷兵器时代,军队后勤始终是以粮为纲。有了粮食则有了一切,没有粮食军队则土崩瓦解。粮草不仅是后勤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也是谋取战略优势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正是因为有了粮食和可依靠的后勤保障,曹操才在群雄割据的混战年代脱颖而出,占尽优势,大破敌军,屡获胜利,直至称霸北方。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