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央机关
白振刚
1959年到1962年,在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中央领导自减粮食定量,采植野菜补充粮食
1959年春,国家将每个城市人口的口粮定量减到最低限度,要求粮食定量低标准,并以瓜菜代替粮食。中共中央紧急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带头,国家干部带头。中央最高领导人首先带头勒紧裤腰带,度过难关。
中央最高领导人和机关工作人员开始重新核实定量,先由个人自报再由群众公议评定。身高体阔的毛泽东主席,自报的定量是每月26斤。刘少奇委员长报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来总理报了24斤。朱德副主席和毛泽东主席一样,也是26斤。这一情况,传到各单位党支部和党小组后,大家都认为中央最高领导人的定量偏低了,起码应该和绝大多数男性干部一样,定在28斤。但是,中央最高领导人都坚持说够了,已经写过,不要变动了。于是,就这样开始按照他们报的数量发给他们粮票。
“粮食食用增量法”是一个不科学的做法,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吃饱饭的问题,而且还破坏了食品的营养。因此,食堂的大师傅们和干部就想出另外一些办法,作为粮食的补充和替代品,他们决定采集一切可以食用的植物,同粮食掺和在一起搭配着吃。
最开始时是采集自然生长的植物,像挖野菜等。将采来的野菜和在面里,使蒸出的馒头个儿大一些。后来自然生长的可食用的植物很快就被摘光了,于是人们开始种植一些野菜,比较普通的是一种叫“扫帚菜”的植物。这种野菜枝蔓多而密,把叶子撸净后,一株就是一把天然的扫帚,其俗称大概就是这么来的。这种野菜特别好生长,再贫瘠的地方也能长得很茂盛。人们把扫帚菜叶和上玉米面,放在笼屉里蒸熟了也不难吃。
自己动手发展机关副食品生产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度过难关的方针是,组织中央机关发展副食品生产。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劳动生产办公室,作为实施这一方针的职能机构,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63年底,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副食品生产基地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共撤销副食品生产基地171处,退地9.1万亩。将原有副食品生产基地从上半年的333处减少到162处,耕地从上年的21.5万亩减少到12.4万亩。
“三年困难”时期,中央机关各部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政治到食堂,书记下伙房”的号召,组织机关党政领导和干部轮流下食堂,通过参加劳动,改善食堂工作。国管局把实行“政治到食堂,书记下伙房”的工作制度和发展机关副食品生产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组织工作组进行蹲点调查;按照地区设立协作组,召开现场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推进工作。当时,冶金部、一机部、煤炭部、石油部、外贸部、粮食部、国家计委、地质部、商业部、新华社、广播局、中直西苑机关、中央党校等部门的“政治到食堂,书记下伙房”工作制度做得比较优秀,受到表彰。
实行对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副食品特需供应的办法
当年10月26日,根据中央发出的《关于整顿对负责干部特需供应,禁止走后门的指示》的具体规定。除党外人士仍按原定额供应,不予降低外,对党员干部实行减半供应,从11月份起实行。这项特需供应到1963年7月,随着市场上副食品供应情况的显著改善,逐步取消了。
“三年困难”期间,中央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北京市和其他各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中枢和中央机关的正常运转,保证了中央机关70多万职工和200多万职工家属的基本供应,使他们度过了难关。中央机关事务(机关后勤)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1960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中央党、政、军机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万人大会,表彰在度过难关中的中央机关事务管理(机关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他们的光辉业绩都被载人了史册。
贯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1962年5月,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招待所由国管局统一管理起来。一般会议不住饭店,在招待所召开。中央机关带头,全国招待部门上上下下都努力贯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这不仅促进了政府部门勤俭廉政建设,而且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