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必须 开创机关事务工作新局面
李自华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机关后勤改革经过这么多年的推动,取得了深入进展,机关事务工作在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机关建设、服务机关干部职工、服务廉政建设等诸方面都成绩明显。但是,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及和谐机关建设的新任务要求我们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机关事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矛盾、困难和问题,坚持在发展中统一思路、寻求出路,从而进一步解放机关后勤生产力,增强保障力,开创机关事务工作新局面。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必须大力推动机关事务工作的法制建设
作为党政机关重要组成部分的机关事务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影响力大,可以说不是政治含有政治,不是中心影响中心。但是,其立法工作长期相对滞后,起步较慢,跟不上依法行政总的形势,也影响机关事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势必大力推动。目前,机关事务工作人治化、随意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缺少规则、无法可依、机构不法定、职责不明确、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所以说,推动机关事务工作法制建设,非常必要,非常紧迫。这既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保障法制化的需要,又是避免扯皮、建设和谐机关的需要。
二、必须把握和履行机关事务工作的职能定位
职能定位上下左右不一致,也是机关事务工作部门目前的一大困难。机构设置上,有的是行政编制,有的是事业单位;行政级别上,有的省市区是正厅,有的是副厅;职能配置上,有的比较全面,有的相对单调。凡此种种,定位不够统一、不够明确,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关于机关事务部门的职能定位,国务院领导已经讲的非常明确,这就是“管理、保障、服务”六个字。管理、保障、服务,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是有机的整体,既不能把机关事务工作只定位为服务,又不能只定位为管理,也不能只定位为保障。这三者的结合,体现了机关事务工作部门职能的全面性,其核心是管理,通常的理解: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是以资产管理为核心,以组织提供物资保障为手段,以保证机关职能活动正常有序运转为目的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必须进一步坚定服务社会化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促进机关服务生产力和保障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在服务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新课题。服务社会化,并不等于说要取消机关事务部门的服务,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机关建设的展开,服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予以加强,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全面理解“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整体性,尤其要准确把握服务社会化的内涵和外延。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是原则,机关事务既面向机关搞对内服务,又面向社会搞对外服务,既参与市场竞争,又引进社会力量为机关服务。而机关服务中心是实现“两面服务”的一种好形式,本质上讲,它带来了机关服务生产力的解放。如果说,过去人们习惯于有计划无偿供应的机关服务——一种封闭的内部服务,不情愿引进来走出去,那么,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对服务社会化的认识和做法有的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的人认为,“服务社会化,机关服务可以不要了”,有的地方和单位还以“社会化”之名,把带有明显机关服务特征的机关通信和原本属于机关事务部门的一些职能、机构、人员和资产成建制地交出去了,这就很容易导致职能不全,队伍不稳,资产失散,服务不力,从而影响机关的建设,影响中心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削弱了对国家和地方应对特殊情况时的后勤保障能力。再如:还有人认为,“机构改革减人减负,就是砍后勤断皇粮”。结果对服务机关的托育等公益性质的单位也搞财政“减奶”,改全额拨款为差额拨款,造成经费短缺。
时至今日,机关服务社会化伴随国家整个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走了这么多年,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大家也感到,社会化路子越往前走越有些难走。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服务社会化怎么去把握,或者说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应当说,任何片面化的理解对实际工作都是不利的。既不能以对内服务排斥“花钱买服务”,又不能以“社会化”的名义简单地一化了之。改革的目标是“两面双向”,逐步建立起一套服务优良、管理到位、廉洁高效、保障有力,并且适应和谐机关建设特点的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关管理、服务保障体制和机制。
四、必须积极改革机关不合理的职务消费制度
党政机关职务消费工作是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单位机关公职人员的住房和公务旅行、公务用车、公务通信、公务接待等都在机关事务部门的管理与保障之中,因此,机关事务部门在当前党政机关职务消费制度改革中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理应当好排头兵。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大家不难取得共识,问题关键是怎么积极推进。我们省在房改和公务通信制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效,下一步要研究和实施的是公务接待和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公务接待改革,就是要将当前实际存在的无秩序、无标准、无规章的实报实销制度改为有秩序、有标准、有规章,定期公示的按职务消费与个人利益挂钩的限额消费制度;公务用车改革,就是要将当前机关少数人员的福利型实车全程保障改为全体人员的货币化补贴保障。总的做法是,积极试点,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上下联动,稳步推行。在职务消费制度改革中应当注意把握几个问题,一要转变思想观念。这项制度改革的对象是机关工作人员,重点是领导干部,同时,组织者和决策者也是领导干部,有个认识和适应过程是正常的,重要的任务是引导观念转变,争取干部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要加强相互配合。任何制度的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财政、后勤、纪检、媒体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三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体现省情市情社情民情,是这项制度改革的生命力所在。四要注意建章立制,坚持以制度管理,以政策保障,以标准服务。五要健全监督机制。
五、必须从战略上重视解决当前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兴事在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对我们机关事务工作而言,做好队伍建设工作是做好机关事务工作的基本保证。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人员编制和用人制度。今年以来,随着《公务员法》的正式实施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机关事务部门承受着转轨和改制的双重挑战,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一下突现出来,从事机关服务工作的干部职工对自身身份及工资福利
待遇十分关注。据我们对省直厅局机关服务中心的调查情况,机构改革中划转或分流到服务中心的人员与机关在岗同志工资福利待遇差别明显。部分服务中心的人员按政策应享受的津补贴没有发放到位;未成立服务中心部门的从事服务工作的同类人员不能享受同等政策和执行同一标准;特别是《公务员法》实施后,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服务中心人员不能参照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执行,那么,这部分人的工资、津补贴和退休后的保障都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人数比例占机关总人数四分之一(有的机关占三分之一),其压力或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准备建议政府:服务中心人员原则上享受与机关人员同等待遇,具体做法上,区分保留公务员身份、参照公务员管理及聘用制、合同制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妥善解决,以安定人心稳定队伍。
二是稳定干部队伍,加强干部培训和交流。机关事务干部队伍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成长途径有限,二是青黄不接。从事机关事务工作的干部绝大部分由原来机关行政人员划转过来,也有从机关分流过来,其身份由公务员变为事业单位人员。根据现行干部政策和《公务员法》,这些同志不能参加所在部门干部交流,大家普遍反映晋升比较慢,而且大都年龄老化,技术缺乏,年轻人不愿进来,干部队伍接不上茬。因此,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直面这一现实,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干部队伍,加强干部培训和交流,改变现在干部进出不畅通、晋级机会少、留不住的现状。
三是要注重引进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关事务工作部门职能的扩展,大量新型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保障手段,也将广泛应用,因此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必须随之适应形势,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引进人才,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
(作者系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会长、湖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