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的后勤保障体系及其经验启示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8-10-22 11:0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井冈山时期,后勤保障工作是我党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保障,我们党之所以在这个时期能从小到大、以弱胜强,取得一系列胜利,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根据地建设特别是根据地的后勤保障工作,通过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建立起根据地后勤保障体系,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井冈山时期后勤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与举措
    井冈山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是一个大的概念,当时边界党的中心工作是军事斗争,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医疗卫生等工作都是围绕军事斗争来开展的,都是后勤保障的范畴。当时开展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资金物资十分短缺,后勤保障设施极不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落后,商业设施不完善,医疗设施简陋。为了加强根据地的后勤保障工作,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条件,毛泽东领导边界军民开展了一系列生产、改革运动,在发展方针、经济政策、管理制度、后勤举措、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根据地后勤保障体系,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军民一体化的发展方针。井冈山时期物资极度匮乏,军事需求与民用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军民一体化”,但“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实际上就充分体现了军为民、民养军的军民一体化思想。一是发展军民一体化的农业。二是发展军民一体化的工业、贸易和金融。三是发展军民一体化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在军民一体化的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十分注意密切边界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这些领导同志都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毛泽东亲自下田割禾,将木炭和棉大衣送给孤寡老人;朱德不顾年龄大、路途远,亲自参加挑粮运动;彭德怀给茨坪人民发银元;陈毅赔水桶;肖克送鸡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实行军民一体化的方针,根据地充分利用和开发了资源,科学地解决了军民需求矛盾,形成了军民一体、同心同德、鱼水情深的局面,将自己打造成了敌人打不烂、攻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二)积极有效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期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经济问题之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为了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边界党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新经济政策:一是制定正确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二是实行优惠的工商政策。三是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政策。四是制定根据地金融货币政策。五是制定保护劳动者的政策。
   (三)民主严明的管理制度。严明的制度,民主的管理,是井冈山时期后勤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特征。一是制定严格的军纪。二是实行民主的管理制度。毛泽东用“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礼节,经济公开”来表述官兵在政治上的平等保障。在生活待遇上,红军官兵“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所有这一切,都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勤保障工作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
   (四)切实可行的后勤举措。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为了解决根据地的基本后勤需要,在大力开展农业生产运动、发展根据地商业经济的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后勤举措。一是创办红军军械处,二是创办桃寮被服厂,三是创办红军印刷厂,四是创办红军医院。毛泽东和边界党对卫生工作非常重视,把建设好红军医院作为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三项措施之一。1927年10月三湾改编后,在茅坪攀龙书院旧址成立了红军医院,这是红军的第一个医院。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部队生活十分艰苦,患病的很多,加之战斗频繁,部队伤员增至500多人,于是将红军医院由茅坪迁至大井。1928年8、9月间,为减轻群众负担,毛泽东提出在小井修建医院,使伤病员集中居住,便于治疗和管理。
   (五)不断壮大的后勤干部队伍。井冈山时期,红军刚刚上山时人数本来就少,真正懂后勤保障工作的干部就更少了,基本上很少有专门从事过后勤保障工作的同志。在毛泽东和边界党的领导下,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的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去摸索,去实践,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我党我军最初的后勤干部。井冈山时期最杰出的后勤领导干部就是担任后方留守处主任的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副师长、前委委员、毛泽东称之为“贲老”的余贲民。当时留守处负责统管工农革命军的军官队、军需处、卫生队、辎留队、机炮连等后勤单位。后来的桃寮被服厂,也归留守处管理。实际上,后方留守处包揽了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部队所需的粮、盐、油、穿衣等问题,都得由留守处解决。余贲民实际上就是前委和工农革命军的“后勤部长”。在他手下工作的后勤领导还有宋乔生、曾士峨、吕赤、何长工、范树德、杨立三、林善宾等。这批后勤干部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琐碎的后勤保障工作,为之后的中央苏区和抗日战争的后勤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时期后勤保障体系的经验启示
    井冈山时期所建立的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的建立,为我党我军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后勤保障工作经验,为新时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根本保证。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一直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根据地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后勤保障工作也一样,由于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后勤保障工作的领导,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后勤保障措施,才使根据地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新时期,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后勤保障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也必须切实加强党对后勤保障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保障。毛泽东说:“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所以井冈山斗争时期,后勤保障工作始终坚持抓好经济建设,首先解决好军民的吃喝住穿等问题,井冈山军民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致力于农业生产,创办军事工业,活跃商品和货币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巩固了红色政权,达到了经济发展和战争胜利双赢的目标。当前,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开展后勤保障工作,毫无例外地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把增强后勤保障的物资基础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充分发挥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井冈山时期在后勤保障工作上,毛泽东打破陈规陋习,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建立了红军第一所医院,办起了第一所造币厂,颁布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土地法,第一次设立公卖处和公营商店,这些都是伟大的尝试,都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伟大举措。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后勤保障工作,不管是军队的后勤保障,还是机关的后勤保障工作,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打破许多常规的体制、思路和做法,要像井冈山时期的干部那样,大胆地去闯,大胆地去干,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后勤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核心理念。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发展经济,做好根据地的后勤保障工作,毛泽东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注重维护根据地的公平正义,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如:实行土地革命,让农民分得了土地,解放了根据地农村生产力;团结和保护小商小贩和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红色贸易;废除了剥削阶级森严的等级制,军民不分官职大小,一律都要参加生产劳动;破旧立新,让妇女也参加种田等等。由于措施得力,行之有效,为根据地的后勤保障工作凝聚了人心,整合了力量,创造了军民全力支持后勤工作的生动局面。新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才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后勤保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考虑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积极构建和谐后勤。
    第五、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业务精的后勤干部队伍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前提。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井冈山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培养锻练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后勤干部队伍。后勤保障工作,都是一些繁杂细小的事情,但是每一件事都牵涉到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工作的正常开展。新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对后勤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一支素质高、作风硬、业务精的后勤干部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切实加强后勤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各行各业后勤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后勤干部的政治素质。要加大后勤干部培训力度,按照现代后勤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提高后勤干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后勤保障处处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