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如何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积极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反映。尽到了责任,会感到满意、无愧,未尽到责任时,会感到不安、羞愧。有责任感的人,不论受到赞扬还是屈辱,都持认真态度,以尽到责任为乐趣。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关键时期。随着幼儿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增多,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目前幼儿缺乏责任感的现象非常严重,据目前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的独生子女存在这个现状,主要原因是父母教养态度存在着误区:事事包办代替,百依百顺,正是在家长溺爱的层层包围之下,宝宝的责任意识逐渐被抹杀或退化了。岂不知,孩子的责任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形成的,孩子虽小,却也具有独立的人格,也是家庭的成员,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借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理与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孩子在体验、经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增加见识并养成良好的品质。幼儿期是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成人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在儿童责任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1.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适当地放手孩子,少一些溺爱与包办,在家经常给幼儿自己做事情的机会:如收拾好玩具,收拾好第二天上学(幼儿园)要带的东西,洗净袜子和手绢并收好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技能,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锻炼意志力。例如擦小椅子,幼儿就可以从中了解到相应的卫生知识,学会擦洗的方法,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责任感,同时幼儿也会逐渐的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
教会孩子正确方法才能避免孩子因多次失败而失去积极性。比如在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应教给孩子劳动程序、方法及重点,让孩子观察怎样做,使孩子的劳动目的更加明确,积极性才能持续下去。遇到困难,可利用奖励手段使孩子坚持下去,同时可适当的规定,每天做好一件事。如教幼儿自己穿鞋,先让幼儿按左右顺序摆好,再穿在对应的脚上并系好鞋带,有时幼儿分不清左右穿的不对需要重新穿,幼儿会失去耐心,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着急,再试一次,前几天宝宝自己穿鞋穿的多棒,妈妈相信你今天又能得一颗小红星。”
3.多示范少说教
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要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比如父母要把自己的东西收拾的整整齐齐;弄坏东西要拣起来,打扫干净;在客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的手…...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责任心增强了:袜子自己洗了,帮妈妈倒垃圾了,爸爸下班给递上一杯水了,帮小朋友系鞋带了等。
4.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
在日常生活中,宝宝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常常会伴随着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女孩的妈妈明明知道女儿没有带文具盒却不告诉她,结果女孩因上午没法做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我只是想让孩子明白,上学记得带文具盒是做学生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应该受到惩罚。”女孩的妈妈说。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后果惩罚法”,是通过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不负责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幼儿感受到自己不负责任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认识并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责任意识。
5.强化幼儿积极的责任行为
对于幼儿来说,尽管其能力还相对较弱,但是他们已经能够并且乐于去做一些事情,如要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收拾玩具,帮父母拿东西、做家务等,他们爱说“我要”“我自己来”这说明幼儿已进入“自我中心期”,总是希望用行为来满足自己。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正是宝宝对自我负责的基础。因此,作为父母,要善于在日常的小事中发现并强化宝宝的积极的责任行为,如宝宝自己收拾好玩具、自己整理房间、帮妈妈递筷子等,孩子做完这些事情之后,不论好与否都要热情的赞扬孩子:“宝宝真棒,会自己收拾房间了”;“看,宝宝送玩具回家了,小玩具要谢谢宝宝呢”等,并且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再整理一遍,以培养孩子的信心和乐趣,促其责任行为地再次出现。
幼儿责任感的形成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责任感的目的是能让他做到:“一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二是负责自己行为的后果。”应该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一句“不小心”,“对不起”就能解决的,需要对自己做出的事情负责,从而使幼儿理解责任的重要性。
(作者:石家庄铁道学院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