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变迁
● 何喜梅
我的家乡是一个只有在商丘市地图上才能找到的村庄。童年时代,在村里从没有听过自行车铃声,也没听过拖拉机的突突声,更没听过汽车的嘀嘀声,至于火车那“呜呜”的声音,就在甜蜜的睡梦中也未曾梦到过。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根本没有见过像现在一样一条条平坦的路,都是一条条的泥巴小路,弯弯曲曲。在晴天时,路面被晒得十分干燥,汽车呼啸而过,后面会扬起好大一片尘土。如果遇上风天,人们就仿佛置身于“土海”之中,颇有黄土高原的味道。一到下雨天,那就更糟了,路面上冲出一道道的小水沟,有的地方泥水混在一起,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头上顶着雨,脚下踏着泥。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能铺上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不用再走这烂泥路。
岁月匆匆,光阴荏苒,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那些泥泞小道,至今还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几代人出行不便的辛酸和苦痛,每每被人们当作“忆苦思甜”的素材提出。在我上初中的时,路的结构已是土与沥青混合在一起,虽然路是平坦了很多,因为是沥青和土铺成的,所以结合不是很好,整日风吹日晒,加上各种车辆不断的碾压,导致它每年都会千疮百孔,因而每年都要修补,路面上尽是大大小小的方块补丁,高低不平,特别是下雨后路面更滑,车辆有时都无法通行,骑车上学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的,随时都有打滑的可能;如在炎热的太阳下,尤其是在夏天,那种难闻的气味实在让人难受。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对“要致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等级路快富”的意识明显增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村民有了一定的积蓄。主动提出要扩修这条路,村委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全村男女老少热情高涨,不到半月的时间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修好了,路面从村里一段一段地拓宽辐射,路宽也由原来的五米扩宽到十米。道路两旁设计了绿化带,都种上了绿树、红花,互相映衬,好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后来,我们县里按照国家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力量,深化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大力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村与村之间,油路或水泥路相连,使农村的公路建设有了彻底的改观。来来往往中,摩托车、农用三轮车、拖拉机,还有小汽车。我感到陌生中含着亲切,古老中满溢生机。村里的少男少女们也挣脱了守旧观念的羁绊,纷纷走出家园,去领略外面精彩的世界。昔日“乘车难,路途远”已成为历史,如今的我,有事没事的总喜欢常回家乡去看看,感受一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汽车奔驰在笔直的公路上,坐在车里,闻着公路两旁飘来的阵阵花香,望着那硕果累累的瓜果园。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大路入云端,江河飞彩虹”的壮丽画卷,那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上,车水马龙,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路貌变化,走在上面的感觉也跟着在变,遐意都市的喧闹声渐渐显现出来,今日走在新路上的人们脸上多了一份惬意和快乐,少了一份沧桑和忧愁。
一条路的变迁总是与它所处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家乡小路的巨变,在这个巨变期,其实我们这代人只不过是阅读家乡巨变某个篇章的一个逗号。多少次,我透过那些宽阔的道路和两旁新起的民居,似乎看到了内在精神和文化元素的脉动,那是一种成长轨迹和文化气质、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的,路的变化只是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眼前这一条条古老又年轻的路已成为农村城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