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理念的价值思考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0-01-28 10:1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 陈绍练


    作为伴随着人类文化诞生以来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的凝聚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机关干部树立和衷共济理念的价值则因社会的呼唤而进一步彰显。
    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早就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中。从中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中,大致可以梳理出四点精华要义。
    1.多样的统一。即和谐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而不是简单的同一。要素的多样性是形成和谐的前提。《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在整个物质世界中,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反之,如果不同事物、多样要素缺乏“和”的组合,就可能是乌合之众,甚至是一盘散沙。当然,“和谐”所蕴含的“统一”,是求同存异的,而不是灭异求同的“一统”。
    2.关系的协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比例恰当,即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比例搭配适度。“和五味”才能“调口”,“刚四肢”才能“卫体”。比例恰当的基本要求是系统要素该多的则多,该少的则少。“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意在消除有余与不足之间的差别和距离,保持事物的平衡与协调。二是各得其所,即各种要素相结合在一起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合理释放,并与其它要素循环互补、有机关联。三是协同运动,即诸要素的作用方向一致,表现出高度的有序性和生命力。要素与系统的协同运动主要是要素自变幅度与系统整体变化的协调。若要素的突变超过系统稳定性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诸要素之间的磨擦与冲突,甚至导致系统的振荡和瓦解。
    3.力量的平衡。指事物的和谐在宏观状态上表现为力量的平衡,并形成相对稳定。按照系统论的说法,就是和谐系统中的离散力和结合力彼此平衡。离散力是要素自由度、自主性的表征及独立分开的倾向,结合力是系统约束能力的表征及要素间的接近、凝聚的倾向。只有离散力和结合力彼此平衡,和谐系统才能维持稳定状态。离散力过强,结合力太弱,系统就会解体;离散力太弱,结合力太强,系统就可能坍缩、兼并以至趋同,走向简单的同一而远离多样的统一。
    4.功能的优化。即和谐的事物总是具有最佳的功能,“以他平他”,协调平衡,互动共振,便会如系统论中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表现出良好的对象性效应。故“和五味”可显现“调口”功能,“和六律”可以产生动听悦耳的效用。“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全体民众协和安乐如一家,是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该说,中国古代和谐思想以及人们创建的和谐状态的实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机关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说有着十分宝贵的启迪作用,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既是对古代和谐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古代和谐思想的发扬与创新。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