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情结
● 三 石
第一次接触黄梅戏,是儿时在公社广场看电影《牛郎织女》。尽管不带彩,但还是津津有味。此后,邻居家收音机里只要一响起黄梅戏曲调,我立即会跑过去,守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到自己有了收音机、电视机,我更不轻易把黄梅戏节目错过,甚至会忘了吃饭、睡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采茶戏,连同京剧、评剧、越剧、豫剧,成为当今中国五大剧种。它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其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在艺术上,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姐妹精华。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乃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若流水行云。
黄梅戏叫人着迷,令人陶醉,百看不厌。在黄梅戏跌宕起伏的旋律中,赏欢愉之情,品谐谑之趣,不啻生活一大快事。我看黄梅戏,全神贯注,动情投入,不喜人打扰。去年有一段时期,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于晚上黄金时段,连续播放黄梅戏,《春江月》、《天仙配》、《五女拜寿》……,我是一场不拉,准时坐到电视机前。记得当时,《女驸马》在相隔不多时日先后播放,我尚不过瘾,还抽空在电脑上又看了两遍。
平日休息时,我常常会在电脑上点播黄梅戏。有时是小戏,如《夫妻观灯》、《点大麦》、《打猪草》等;有时是大戏,如《荞麦记》、《春江月》、《女驸马》等。端坐电脑前,独自品茗、击节,兴酣时还会摇头晃脑自我陶醉,或在黄梅戏美妙的旋律中,埋首做着手头上的事情。伴着黄梅戏,顿觉心清气爽思维敏捷不知疲惫。
我有一个夙愿:到安庆市剧院,现场看一台黄梅戏……
(作者系江西省进贤县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