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有什么不好
● 何宏祥
如果是一个平常的人,人们就会说这个人很“平凡”;如果是一件不希奇的事,人们就说这件事很“平凡”。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为人做事,还是做官处世,人们总是不甘于“平凡”。
但是,如今人们不甘于“平凡”,却是有些变了味的,并逐步演变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病。说白了,这种不甘于“平凡”,实际上是一些人浮躁心理的外在表现。这种病态,导致相当一部分人脱离实际,轻视脚踏实地的苦干,忽视一点一滴的积累,盲目崇拜和追求超常。做事,不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家,不甘于找“平凡”的伴侣;生活,不甘于尝“平凡”的滋味。更可怕的是,不甘于“平凡”的现象,在很多领导干部中也日渐流行起来。比如,他们中有的人为图名得彩,工作中不惜搞形式主义,玩花点子,结果虚假政绩多了起来,既使党和国家的利益蒙受巨大损失,也使自己的人生蒙上了阴影;有的人为了“为官一任,振兴一方”,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大项目、大工程上,而放松了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小事”的过问,结果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人为了讨上级欢心、留下“能力强”的印象,令同级倾心、赢得“水平高”的声誉,让群众可心、树立“本事大”的威望,不惜钻政策的空子,谋一地、一部门、一行业的利益,结果不仅妨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而且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还有的人怕自己不“平凡”的名声受到损害,遇到矛盾不敢揭露、面对问题不愿查找,想尽一切办法“捂”着、“盖”着、“遮”着,结果“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等等。
一些人,正因为有了这种不甘“平凡”的心理,所以当他们面对“平凡”的时候,不是用心去体验和品味凡人凡事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用心去发现和挖掘平凡事物中的真善美。于是,他们对他人的“平凡”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对自己的“平凡”自卑自叹甚至自暴自弃。其实,越是“平凡”的人和事,越有一种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真实美,一种反映客观体现规律的自然美,一种表现社会和人生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个性美,一种多数人普遍能够接受也愿意效仿的大众美。生为凡人,做着凡事,更应当珍惜和热爱我们的“平凡”。
我们应该懂得,一切伟大的发现和奇迹的产生,也都源于“平凡”。商品的交换是不足为奇的事,但是马克思却从中发现了伟大的价值规律;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热水瓶塞跳出来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但是瓦特却由此产生灵感而发明了蒸气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一道理再普通不过了,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却从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燃起了中国革命的熊熊大火。无数伟人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发现、伟大的发明、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平凡中挖掘出来的。可以说,那些创造了惊天动地事业的人,那些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敢于“平凡”,善于“平凡”,乐于“平凡”,日复一日做着“平凡”事,年复一年当着“平凡”人,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说,种子如果不甘于冬天里的“平凡”,就不可能在春天发芽,在夏天成长,在秋天结果。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敢于“平凡”,善于“平凡”,乐于“平凡”,并不意味着甘于“平凡”。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如果自身伟大,任何工作你都不会觉得渺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今天的人们,为人为官,处世处事,都应该以这些闪光的思想勉励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的一切都从“平凡”开始。
“平凡”成就大作为,“平凡”创造大辉煌,“平凡”蕴含大境界。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平凡”都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这量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使做人做事都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和状态。一个人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平凡”的事,便意味着一步一步走向高尚和伟大。如果我们是个普遍人,就应像无产阶级战士雷锋那样,善做那些“平凡”的事;如果我们是个领导干部,就应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那样,善抓那些“平凡”的事。把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做好了,抓实了,就是不“平凡”。
“平凡”,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