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外哲学史小记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1-06-22 14:4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王军锋

    常常自叹自己在读书上不用功夫,终于静下心来读完了北大版的《中国哲学史》,继而读着《西方哲学史》。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虽说有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味道,可那难解的命题,一直谜样的吸引着我,索性豁出去了,于是大把大把地花着自己的光阴。
    读懂一部书,解透一个人,都是很难很难的事。因为有时作者本人,也无法完全言说自己,更何况攀援的是这浮光掠影且带有作者视角的综合史。倘若有那么只言片语契合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人说过的话竟能毫不留情地击中自己所仰慕的思想者的“软肋”,使自己能够实现自我更新,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与打量自己原本确信的哲理,这就足以让人欣然自乐。
    现代哲学,相对于古代来说,进入了一个视角分散的时期。人们往往从自己所处的时空角度出发,从某个方面去解读这个大千世界。现代科学证伪了一些先前的假设,有些哲学假设无确切的科学依据,有些则没有实现,于是人们喜欢从更加现实、更易于立竿见影的角度去考虑一些实用的命题。远古哲学时期,那种探讨世界构成的整体视角,被逐渐割裂开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被分成了多个学科,进行了又专又精的发展。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些整体视角,虽说也曾有过其实用价值,但会被今人认为可笑或神秘莫测。有时不得不叹服那些或是自然而发、或是冥想而得、或是努力践行的开拓者们,让后人在支持与反对他们的过程中影响了后人数千年。他们的视角,他们的得失,乃至那让人肃然的苏格拉底之死,都值得掩卷沉思。
    由言成像,由像生意,由意达道,在这个理解的过程当中,人们彼此间对对方的所悟所得一再扭曲误解。能像《庄子》里的疱丁那样,从自己的技里悟道,并很好地表达给王者的人并不多。那些专注于践行自己所开创、所信奉的哲学的人,那种矢志不渝的坚韧常常使人震惊,结果让人们称赞的,当然是那些造福他人的人,因为人们从他们的哲学中看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也想向那些自己也没有体悟,就去以讹传讹的论说人表示抗议。当然没有以一个小学生的态度去完完全全地体悟一种哲学,就开始抓其小辫子,冷嘲其无知,也是不可取的。也许从水中出来的时候,感觉到的是一种清冷、一种茫然,但不下水去体悟,何时能确切地感受到水的深浅。读后也许是一种更大的疑惑,但读就是一种自我的突破。
    也许身边就是可以吃饱穿暖的乐园,可那匹离群的骆驼,偏偏在没有人的奴役下步途难艰地去翻山岭、过沙丘,期许着新的乐园。日本佐野洋子笔下那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终于在自己付出了爱的世界里不再重生,那何曾不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永生。现实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启示,往往是点点滴滴、易于随风而去的,于是那些先哲们都踏上了寻找永恒意义与规律的哲学之旅,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在苦心追慕或大胆反对者那里找到了知音,并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延生。倘若仅仅是把其当成一个雕塑去礼敬,而没有去读取,没有去思索与领悟他们的思想,甚至提不出一丝疑问与反驳,这也许都会让他们不悦。
    谁的伟大都不是自生的,他们都有自己汲取营养的过程和地方,必然也受着一定时空的限制。就像一棵开花的树,他们亦曾是那粒不畏风霜的种子,努力地生长之后,他们会低着头把自己的果实全心全意地奉献给养育他们的土地。风来过,吹开了春花、卷走了秋叶,我们只能努力地在生命的长河中去感悟那些和顺的风,让其吹抚着我们走过那似曾相识却又全然不同的春夏秋冬。
                                                                (作者单位:河北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