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海关后勤保障能力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1-12-27 10:5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对优化海关后勤保障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

朱珏伟  汪建新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海关系统认真落实“四好”(即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要求,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水平的重要之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贯彻实施和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海关事业的发展对后勤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日益多样化趋向,在海关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压力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海关后勤保障模式和管理体制离“集约化、精细化”的保障和管理要求,以及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仍有不小的差距。优化海关后勤保障体制机制,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势在必行,这对于解决海关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保障海关履行把关服务职责、推动海关事业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海关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优化海关后勤保障体制机制,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借鉴有益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转变职能,优化机构,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理顺关系,提升能力素质,增强整体效能,着重在以下“四个转变”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在后勤保障制度设计上要完善制度法规,增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由“以人保障”向“依法保障”转变

    及时修订完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管理制度。将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后勤保障工作,从行政方式纳入法制轨道,使经费的预算、分配、支出和物资的采购、供应、管理等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实现依法管理、依法保障。
    (一)完善后勤保障部门联系配合制度。针对后勤保障部门业务结合部和原来职责交叉比较严重部位的特点,修订完善后勤保障部门联系配合办法,包括健全完善关保部门加强对服务中心联系指导、财务部门加强对服务中心及其经济实体的财务管理等配套制度,理顺业务操作流程,强化业务结合部衔接,将各项业务功能进行整合,避免分散割裂,避免各自为战,避免浪费人力物力,着力发挥财务、关保、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协同配合作用,不断提高后勤保障的整体效益。
    (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配套制度。加强政府采购专家信息库、供应商库的制度建设,规范评审专家的行为和工作程序;完善政府采购项目、预算编制、操作规程、信息发布、资金给付、合同管理、质疑投诉等配套制度,增强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三)完善装备配置和资产处置等配套制度。在已下发前台信息化设备和机动车辆的配置标准基础上,结合海关资产使用特点、使用寿命和海关业务情况,修订完善办公家具、监管查验设备等装备资产的配置标准,健全完善资产配置与存量资产衔接的管理制度;针对资产报损报废处置工作涉及环节多、业务风险大的特点,依据不同资产种类,制定差别化的报损报废标准(如技术标准、时限标准等)和具体操作流程,确保装备配置和处置环节有据可依。
    (四)完善资金资产使用管理及绩效考核配套制度。修订完善预算执行、资产使用管理、房屋出租出借和修缮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资金、资产使用管理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在制度中明确资产使用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在维修保养、报损报废等方面的权责义务,确保资产使用管理环节有据可依;对未按规定报废现有资产且资产存量超出规定配置标准的,明确在安排预算时不予配备,以盘活现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积极探索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途径,试行公务车统一专用牌照制度,规范公务用车使用行为,逐步实现公务用车和职工班车消费的货币化,推进节约型海关建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