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社会化之路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人民日报社后勤体制改革探索与思考
刘方明
人民日报社现有各类人员近万名,办公区、生活区400余亩。公共区域面积14万平方米,楼内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事关机关高效运转,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事关办报和报社发展大局。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是人民日报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稳定干部职工队伍,加强团队建设的需要,更是保证人民日报正常出版的政治需要。
2009年人民日报社启动后勤体制改革工作,确定后勤保障社会化为改革的主基调。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金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主体,其他专业服务公司相配合的新格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后勤体制改革前的情况
1988年人民日报社成立行政管理局。在2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行政管理局贯彻落实编委会的决策,在加强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同时根据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进行内部调整改革,进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体制机制的主导构架仍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模式,无法从根本上破解制约管理服务工作的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没理顺。报社后勤部门管理和服务机构设置重叠,存在工作职能交叉、资源配置重复浪费、关系难协调的问题。同种性质的工作有多个部门管理,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同时也造成管理和服务上的疏忽遗漏,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真正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行政指令办事,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观随意性大,容易造成混乱、无序和不公的现象。
三是服务机制无活力。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福利型供给保障服务机制阻碍了报社后勤服务保障水平的提高,大家在思想上缺乏市场观念和效益、效率观念,缺少竞争意识,管理相对落后,竞争能力差,效率不高。
四是后勤队伍较滞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对后勤工作的影响,在后勤队伍建设中,长期以来忽视专业化、技能化人员的配置,后勤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跟不上的问题突出。一部分年龄大、学历低、素质差的人员被安置在后勤部门,这些人员占据了服务部门的编制,使得服务部门无法引进所需人才,给服务部门自身发展和走向市场带来阻碍。
近年来,随着报社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服务对象需求更丰富,保障技术更先进,服务手段更多样,调整体制机制、规范管理服务、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报社编委会多次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决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要求,于2009年启动后勤保障体制社会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