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遐想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2-09-20 16:25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肖  燕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究其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均源于此。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有一首歌谣“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亮入梦乡”,勾勒出一幅恬淡美好的中秋赏月拜月画面。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满月当空,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千年的历史,在一首首诗词中,缺了又圆,圆了又缺。有赏月写景的,有托月言志的;有望月思乡的,也有对月言情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月,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抒发了游子的凄苦、友人的孤寂、放飞的思念、远古的情怀,平日里不易流露的情绪都在这如水的月光下,在一樽浓香的酒壶里,尽情的挥洒。古人一旦背井离乡,往往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只能借景抒情,而如今,交通便捷,地球都变成了一个“村”,无论距离有多远,工作有多忙,中秋节的时候,不要只是一个电话的问候,家人团聚、尽享天伦,是千百年不变的传承,也是最质朴的情感需求。然而,还有一些人是有家不能回,一首民谣《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更是道出了台湾游子思念故土的心声,真可谓“情深深、意切切”。 
    春耕秋收,中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有树叶凋零、日趋萧条的凄凉,如同人到中年。中年之后,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重任越来越大,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时常感到身心疲惫、精力大不如前。开始追忆青春,变得有些怀旧,偶尔有些忧伤,害怕白发的滋生、皱纹的蔓延和老之将至。中年是个过渡,一头连接青春,一头便是衰老,有些不舍,还有些不甘。一年有四季,春夏与秋冬,不停地轮回,人的一生也有四季,少、青、中、老,但是却无法重新来过。这是自然规律,有些残酷,却不以意志为转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并且过好当下。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经历,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经历了童年的天真无邪、少年的懵懂无知、青年的年少轻狂,时光、风沙缓慢地一点一点打磨出中年的圆润如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认识自我,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办法,既不自卑,也不自傲,乐观自信地对待一切,这就是中年人的成熟和圆润,散发出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中秋让我想到的另外一个意象就是人生。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便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一个月当中只有一天是满月,如同我们充满缺憾的人生。人的一生,握紧拳头而来,总想抓的更多;临走时,却松开双手,什么也带不走。透彻之后,对人生有三种态度,一种是悲观抑郁,一种是游戏人生,还有一种是乐观豁达。悲观抑郁的,是因为他只看到了月缺和不完美,心里没有“一轮满月当空”,缺乏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力量,把人生当作无边的苦海,找不到方向和出路。游戏人生的,自认为已经看透,已然超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苦短,何不快活一天是一天?他们藐视规则、无视道德、放任自流、极端享乐、虚度光阴。乐观豁达的,知道月缺之后还会有月圆,信念还在,希望就在,人生的意义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人生正因为短暂,才需要格外珍惜。亲情、爱情、友情,过往的一切,曾经拥有的美好,虽然什么都带不走,却一路陪伴过我们,温暖过我们,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旅途,足矣。
    又到中秋,又见明月。中秋是一个优美的神话,一千年一万年脉脉相传;中秋是一份美好的期盼,对亲人故土的深深眷念;中秋是人到中年的情怀,且用心细细品味人生的奥秘,感受生活的真谛。

                                                                     (作者单位:南京市机关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