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因地制宜 努力推动节能降耗
江西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近年来,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的整体部署,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公共机构节能,“十一五”全省公共机构能耗总量比2005年末下降22.24%;2011年全省公共机构总能耗为99万吨标准煤,人均能耗下降4.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用水量下降了4%,全面完成了节能任务目标。在去年国家组织开展的“十一五”公共机构节能考评中,考核结果97.3分,名列全国第5位。全省各地各部门把公共机构节能作为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创特,涌现了一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江西省财政厅:
履行部门职能,深入推动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狠抓节能降耗的同时,积极发挥财政调控作用,加大全省节能降耗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努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方面主动调整支出结构,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导向作用。充分运用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把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与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在政府采购中严格落实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的比重,杜绝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和设备,健全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行政开支,积极加大节能资金财政投入。财政预算安排公用经费“零增长”,差旅费“零增长”,出台《江西省省直党政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管理、降低行政成本,不断加大在节能资金财政投入,近年来共安排节能专项资金5.5亿元,支持300余个节能项目的建设,积极完善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补助政策,大力推广高效照明灯近300余万只,通过资产集团公司融资支持全省85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2012年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省财政总量达2.42亿元。初步构建了一套支持节能降耗的财政政策体系,为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江西省卫生厅:
贯彻《条例》和《办法》规定,认真做好系统节能工作
牢固树立“资源有限,再生无限”的节约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低耗高效公共机构目标,依靠科技,强化管理,切实推进卫生系统节能降耗工作。系统各单位紧贴实际,力求实效,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如火如荼,成效显著。开展耗能设备改造,对饮用水设备进行节能改造,更换推广节能灯具,更换改造节水龙头、中央空调、电梯和锅炉水幕除尘设施等;在新建工作用房中积极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优化照明、空调、供水和动力系统设计,以减少预期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通过节能审核,尽可能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优先采用节能技术和产品;不断加强后勤服务管理,突出能源使用和管理,实现制度节能,长效节能,建立一系列节能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办公经费。2011年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1.77千克标煤,同比下降9.09%;人均能耗降低20.11千克标煤,同比下降13.54%;人均用水降低3.359吨,同比下降4.13%,全面超额完成节能任务目标。
江西省委党校:
强化日常管理,狠抓节能改造
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突出抓好日常管理这个关键环节,并从细节入手,规范程序,强化思想教育,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提高节能工作水平,推进了绿色校园建设。把节能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了一流党校建设的目标内容,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建立了一套“扁平化”工作推进机制。日常管理中对办公用电进行专项管理,实行定时定量供电,积极改造节能产品使用;坚持对供水线路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改用节水阀门,安装净水器直接净化饮用水;实行办公费用支出部门包干制,有效降低各项业务经费、办公经费、办公电话费的支出,减少纸质文件印发,控制文件发放范围;限制使用并淘汰设备老化、油耗高的旧车,实行派车申请制度,设定百公里油耗指标,车辆维修费用和油耗按超额(节约)部分的30%予以处罚(奖励);投入近500万元实施了办公自动化、自来水管道改造、变电站改造、太阳能改造、办公区域节能灯改造、热水系统改造等一大批节能环保项目,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生态建设;每半年开展一次能源审计工作,审计情况提交校委会研究讨论,异常情况由纪检监察部门查处。自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以来,全校用电用水总量、汽柴油消耗总量和人均能耗、人均用水、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每年同比降幅都在5%以上,圆满完成了节能目标任务。
萍乡市政府:
注重“五个”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节能工作
一是注重强化组织建设,构建高效节能管理体系。狠抓节能联络员和能耗统计员队伍建设,加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经费投入,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联络员工作会议,开展能耗统计员专题培训,加强工作指导和推进。二是注重强化制度建设,构建规范有序机制体系。突出能耗统计报告、用能管理、考核奖惩三项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注重强化宣传教育,构建节能宣传教育体系。以学习宣传《条例》和节能法规制度为重点,着力把控意识节能。依托广播、电视、网络、通信、培训班五个平台,每年突出一个节能宣传周主题、开展一项节能实践活动、举办一期全市性的培训班。四是注重强化日常管理,着力构建节能监管体系。以加强监督管理为重要手段,强化量化管理、预警监测、节能检查、考核奖惩等四项措施,把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五是注重强化节能技改,构建能源高效利用体系。以推进节能改造、推广运用高效照明产品等新材料、新技术为重点,加大节能技改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推广新型节能管理模式,不断打造节能亮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公共机构人均能耗减少28.32%,人均用水减少21.21%,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减少26.04%。
宜春市政府:
加强精细化管理,示范带动全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牢牢牵住公共机构节能的 “牛鼻子”,以行政中心节能带动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第一,重引导,以规章制度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结合的那位实际,专门制定出台了《市行政中心节能降耗管理制度》、《市行政中心空调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和规定,完善制度管理,积极营造办公大楼内的节能氛围。第二,重管理,以细举措来严格管控、节能运行。根据机关工作特点,突出照明、电梯、空调等重点,规范操作,细化管理,对行政中心每个部分用电、用水情况都有计量考核,定期分析,查找漏洞,寻找节能潜力,采取相应举措。第三,重优化,以技术创新来促进节能、提升效益。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狠抓空调、开水炉、照明、绿化养护、变压器等五大基础设施节能改造。第四,重监管,以督查考核来高压推动、打造合力。明确节能目标任务,全面实行划小耗能核算单位,按单位对办公室用电、空调用电进行计量核算考核,全面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节能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通过以上举措,该市行政中心平均每平方米耗电仅为45KWh,运行费用84元,市政大楼荣获“国家物业管理示范大厦”称号,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应”。
进贤县政府:
强化机关事务管理,推进公共机构节能
“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两个原则,建立三项制度,抓好四个重点”。围绕一个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和长效的节能体系,建立优良的服务环境和文明的办公方式。把握两个原则,即“统一管理”和“示范带动”这两项原则。建立三项制度,即沟通调度制、督导检查制、考核评比制。抓好四个重点,一是宣传培训,二是资源整合,三送关键环节,四是日常管理,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2011年该县人均降耗各项指标与上年相比均有所下降,用水下降了5.45%,用电下降了5.18%,用油下降了5.13%,圆满完成了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任务。
瑞金市政府:
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全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江西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节能措施,加大节能资金投入,强化部门联动。一是强化领导,健全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机构节能水平。以狠抓节能目标落实为突破口,建立健全节能管理体系,科学制定节能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切实加强节能目标考核,使节能行为逐渐融入公共机构的日常事务,促进节能工作走上科学运行轨道。二是强化宣传,注重引导,不断增强公共机构节能意识。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和能源资源体验日活动为契机,注重示范引导,在全市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节能宣传活动,举办各类节能知识培训班,确保节能宣传落到实处,让节能观念深入人心。三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断创新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江西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为重点,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用油、用电、用水和采购管理思路,扎实开展能耗统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工作职责,规范节能工作程序,确保公共机构节能科学有序运行。四是加大投入,科学改造,不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效果。大力加强对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和节能材料及绿色照明等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对能耗高、效率低的设备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做到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确保降低能耗消耗。
上高县南港镇政府:
实施对标竞赛,掀起低碳节能新风尚
用制度作保证,从观念上入手,在行动上落实,以节电、节水、节油、节材为重点,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公共机构节能“一对一”对标竞赛。按照人口相近、地域相似、实力相当的原则,将10个村级单位两两结对,采取“一对一”方式,对各村节能工作开展竞赛,重点考核水电办公耗材的消耗量、节能举措创新、节能宣传力度、节能设施改造四个方面的内容,每月一记录、每季一通报、半年一排名、年终一奖惩。目前,该镇节能氛围浓厚,节能标语随处可见,村里已经全部用上了节能灯、新型水表电表,改装了自来水管道,水、电、办公耗材的消耗量均有大幅度下降,村组干部、群众的节能意识大大加强,节能用品也逐渐普及起来,节能习惯已融入日常生活,节能观念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