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首都特色 树立首善标准
努力打造机关后勤服务文化
北京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成立于2000年,主要负责市政府集中办公区的经费、会议、餐饮、车辆、绿化、保洁、房屋基建等管理服务保障和全市市级行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机关人员住房保障工作。近年来,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首都特色,树立首善标准,努力打造机关后勤服务文化,为市政府机关高效有序运转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坚实保障,为贯彻《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推动机关事务工作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紧扣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深化首都特色
机关后勤服务文化的核心理念始终以“首善之区”服务目标和全市中心任务为大局,践行“北京精神”,坚持“四种后勤工作理念”,即服务于首都工作大局的理念;服务机关政务活动的理念;以服务对象满意为检验标准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创新的理念。“四种理念”为首都特色机关后勤服务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为服务大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一)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好务。首都作为首善之区,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较多,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任务十分艰巨。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多个为奥运服务的重要部门集中在北京市政府机关院内办公,北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的例会在市政府机关召开,各级领导、国际国内贵宾集中参会,如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创造安定有序的机关环境,不仅事关奥运筹办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平安奥运”目标的实现,更关乎我国的国家形象。为此,管委会分别从服务保障和安全管理入手,以制度机制建设为重点,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各项重大活动的安全管理目标和服务保障任务。一是认真总结几年来机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做法,把安全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研究制定了《管委会安全管理办法》,全方位加强管委会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办法》的贯彻执行,建立起由管委会、各成员单位、各班组、各岗位构成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落实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层级责任制;完善了每日巡查、月检查、季节性检查、节日和重要活动联合检查等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了安全检查、专业安全检测、安全整改、技防改造、安全问责等“闭环”式安全管理流程,形成了机关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建立了应急服务保障机制,制定印发了《管委会应急服务保障预案》,满足机关后勤服务保障需要,为重大活动提供及时便利的接待、会议、餐饮、车辆等服务,抓好指挥协调、管理责任、应急处突和综合预防,各项服务措施有序落实。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科博会和京交会等重大活动的市政府机关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保证了市政府机关安全“零指标”,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严格、秩序良好”的安全管理目标。
(二)为首都科学发展服好务。面对首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机构调整等新情况,于2006年成立市级行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中心,对市级行政机关办公用房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一是加强政府机构调整变动中的办公用房规范管理。在政府机构改革实施过程中,为防止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重购等问题,管委会及时下发《关于加强北京市政府机构调整变动部门和单位办公用房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机构变动中办公用房调配的原则、程序、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实际为19个委办局审核、调配办公用房22万平方米,保证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综合服务大厅及服务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公开大厅。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首都科学发展要求,从保障经费、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家具配备、日常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抓好层层落实,确保了市政府服务大厅及平台按期投入运行。三是为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首都创新资源平台)迅速解决办公用房。我们在第一时间启动服务保障预案,研究提出落实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办公用房问题,保证了如期挂牌对外开展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好评。
二、确保服务对象满意,明确首都特色机关后勤服务文化的目标追求
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是机关事务工作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管委会始终把服务对象满意放在第一位,并以此作为衡量做好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标准。
(一)建立全面覆盖、手段多样的交流沟通机制,增进理解与支持。管委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创新建立与服务对象交流沟通机制,制定印发《管委会关于加强民主监督,促进多方参与,提升决策与管理工作水平的实施意见》,围绕“科学决策、沟通交流、改进落实”三个方面建立专家咨询、管委会办公会议旁听、即时征询与跟踪回访等12项工作制度,并创新建设“机关事务热线”网上互动交流平台,不到一年的时间,累计访问量达1万余人次。管委会为机关办实事的做法得到了干部职工的普遍赞誉,有的干部在“机关事务热线”上留言:管委会这种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的做法很好,使人真正有家的感觉,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办公厅的好作风,值得大家学习。
(二)解决“三最”问题,创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服务环境。一是关注机关人员迫切需求。围绕机关人员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管委会建立了为机关人员办实事制度,每年确定10项办实事项目,年初承诺,年底兑现,常年坚持。例如,创新设立市政府机关中医门诊,将中医门诊及北京中医医院纳入机关人员医保定点医院体系。又如,成立了机关小型书屋,联网查询、预定购买全市所有新华书店20多万种图书。为干部职工提供了众多足不出机关、全面便捷的服务,累计为机关人员办实事百余件,方便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二是关注机关人员饮食安全。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管委会创新建立了饮食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了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专业部门协同管理、各办公区供餐单位专司其责、各食堂餐厅具体实施的机关饮食安全监管运行机制,保证机关饮食安全。三是关注机关人员后顾之忧。探索市级机关人员周转房管理新机制,为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调入市级机关的人员解决临时住房问题,促进了干部队伍稳定和和谐机关建设。
三、追求卓越,勇于创新,锻造首都特色机关
后勤服务文化的内在品格服务质量是机关事务工作的生命线。全方位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就必须勇于追求卓越品质,塑造优质服务品牌。基于此,管委会连续两年开展“科学管理年”、“服务质量年”活动,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围绕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手段等方面,打造了一批“科学管理”、“服务质量”的优秀品牌,以改革的精神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促进机关事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的整体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创新拓展外事接待服务,驻华使节招待会圆满成功。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驻华使节招待会,由于接待规格高、保障标准高,往年的招待会均在大型宾馆举办。2011年,管委会为拓展机关外事接待服务内涵,按照“完善接待功能、突出人文特色、注重绿色节能”的原则,对机关大院西花园进行了维修整治。2011年10月8日,北京市政府首次在修葺一新、充满浓郁文化底蕴的西花园举办驻华使节招待会,来自9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和有关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贵宾共160余人应邀出席,为彰显“人文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创新后勤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改革。改革之初,管委会借《劳动合同法》落实的契机,签订了劳动合同,规范了用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为职工上了保险,坚决杜绝无合同用工,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引进专业公司,采取派遣制的方式解决用工问题,为机关后勤服务从自给自足向市场配置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认真总结中环办公区服务保障社会化经验的基础上,也加大了用工社会化的力度,2010年,管委会将正义路2号院机关会议、供餐及绿化、保洁等服务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单位,实现了由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化专业服务为主的转变。针对“服务社会化”的新形势,管委会及时制定了《管委会社会化服务监督管理办法》,总结了多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改革的经验做法,对在新的用工形势下机关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都做出了相应规定,明确了机关与专业服务单位之间的责权利,理顺了用工机制,后勤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深入践行“绿色北京”。会同市发改委对市节能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建立了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都召开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大会,对当年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启动三批实施公共机构供热计量改革,全市16个区县全部启动公共机构供热计量改造,年内将全部完成。根据初步核算,全市公共机构人均能耗降幅达到年度计划目标。
在做好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同时,市政府机关连续几年实施机关节能改造工程,机关雨水收集池工程、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改造、餐厨垃圾回收等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中央电视台将市政府机关节能经验拍摄成专题片,作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中政府机构节能行动的主要内容播放,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对推动首都节约型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促进作用。为推广市政府机关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水平,2008年,市环保局在北京市政府机关召开“北京市非经营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现场会”,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市《政务交流》进行了专题报道,为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绿色北京”做出了贡献。2010年,管委会荣获了“北京市节能减排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带领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视察市政府机关雨洪收集利用、景观循环用水、太阳能路灯等节能节水措施,对市政府机关节能节水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提升素质、增强能力,夯实首都特色机关后勤服务文化的根本基础
人是文化的主体,既创造并践行着文化,也随着时代内涵的变化培育发展着新的文化。同时,人也承载着文化,没有后勤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首都特色机关后勤服务文化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大力加强机关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后勤”建设,积极拓宽培训工作的覆盖面。管委会带头定期开展集体学习,邀请物业管理、质量管理等机关事务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讲授前沿理论和实践动态,提高机关事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选派干部到厅外单位挂职锻炼,安排处科级干部轮岗交流,为年轻同志创造成长成才的平台,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服务首都科学发展、共产党员寄心语等主题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在工作岗位上践行先进性,以实际行动树好样板、当好表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定期评选“管理之星”和“服务之星”,倡导“学管理、懂管理、抓管理、善管理”的风气,培养出了一批管理骨干和技术能手。
(二)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践行“北京精神”,经过精心筹备,先后举办了“我心中珍藏的红色记忆”和“艺术——让生活更美好”展览活动,从90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到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党员,从机关干部到驾驶员、服务员,做到了全员动员,实现了人人参与,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这既是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创新党建的有益尝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对展览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举办春节联欢会、机关运动会,组织青年读书论坛,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歌会等活动,成立了乒乓球、足球等10余个业余协会组织,营造了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机关文化氛围。
(三)培育和倡导做好工作的“五种精神”。管委会通过多年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员参与的实践探索,逐渐培育、倡导和发展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做好机关事务工作的“五种精神”,即讲政治、顾大局,自觉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的精神;讲奉献、能吃苦,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讲团结、善协作,相互积极配合的团队精神;讲节约、守规矩,自觉维护领导机关形象的精神和讲发展、谋创新,不断提升后勤工作水平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首都特色的后勤服务文化的高度浓缩,也是首都后勤人的主心骨,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凝聚成一股劲,克服科学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在7月21日,北京市遭遇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灾害,管委会充分发扬这“五种精神”,科学统筹、迅速响应,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连续奋战,首都行政中枢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并为市委、市政府指挥全市救灾善后维稳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应急服务保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能吃苦、讲团结善协作、讲纪律守规矩、讲发展谋创新”的后勤精神。
实践证明,立足于首都特色,积极打造机关后勤服务文化,为机关事务工作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管委会将以学习贯彻《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为契机,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推动管理服务保障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