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的春节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3-02-13 17:0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高辉

    人到中年,几十个春节已在不知不觉间过去,能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痕迹的很少,还是儿时的春节最令人难忘。
六七十年代,一到腊月,大人们就开始为过年而忙碌,家家户户扫尘、采购年货、剪窗花、贴“福”字、挂年画和贴春联,俗称“忙年”。
    大年三十那一天“过年”,大人们忙着包饺子,备年夜饭。小时侯,我们舍不得把成串的鞭炮直接点放,拆成零散单个的叫放小鞭,成串的鞭炮叫放挂鞭,只有大人才舍得放挂鞭和麻雷子。男孩子们把买来的长串的鞭炮一个一个地拆下来,把上衣兜、裤兜里塞得鼓鼓的。身穿父母一年来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买的外罩套着的厚厚棉袄跑出门,四五个小伙伴,或叼根烟或拿支香,把鞭炮放在地上,再把香烟或杆香悄悄地放在鞭炮捻儿前,“哧—”,“快跑啊”,“嘣—”。跑出好远后回头一看,原来放鞭炮的地方只剩下一片一片的红纸片了。过年才穿上的新衣裳,不大一会儿,就弄得跟泥猴似的。小时候吃什么都香,跑一圈,饿了,就吃点,吃饱了就又出去玩去喽,流着鼻涕,忘记了疲劳和寒冷。女孩子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在屋里玩钩绳、搓“骨头节(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到了午夜十二点,要合家团圆坐在一起吃象征“更岁交子”的饺子,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锅灶边看着锅里的饺子。本来全都沉在锅底的饺子,随着水温的升高一个个浮上水面,在水里打着转儿。不一会饺子出锅了,吃饺子时要先咬开个小口,放放热气,然后再把饺子吃掉。吃饺子还能吃到钱,吃到钱的人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一家人都争着吃,看谁能吃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以家庭活动为中心,吉祥、喜庆地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大年初一,我“一马当先”,抢着去亲戚家拜年。见到长辈要说:“过年好!”说完这几句,大人们自然就把压岁钱塞到我的手里啦。拜完年后,常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比比看谁的压岁钱多。
    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了,每天的物质生活都象是过年,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好。过去那种“老大新,老二旧,老三缝缝又补补”的穿衣情景,被新衣服越来越漂亮,但也越来越贵取代了;象征“年年有余”的一条鱼端上又端下,直到过了元宵节才能动筷子的情景,被越来越多的食品取代了;压岁钱只有一角、二角,如果拿到一元钱就高兴得一夜也睡不好的情景,被百元大票取代了;新年见面时说“您发福了”被“您又瘦了,您气色真好。”取代了……
    春去春又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将来临了。忙碌了一年,闲暇之间不免回想童年时刻的点滴美好时光。
                                                           (作者单位:国资委机关服务管理局)

分享到: